浅尝辄止怎能体会作者深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学习方式。但倘若所有的读书都像吃快餐一样直接简便,未必真的有营养。
显而易见,时下浅阅读变得很时髦,追求轻松、享受的浅阅读本无可厚非,但是,阅读是人提升自我的方式,是一种长久的学习,而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和放松。一个学生,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更需懂得如何深入阅读、如何研习经典。
一味地浅阅读,我们就不会有深厚的积淀和底蕴。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一生安安静静地阅读、写作、研究,青灯黄卷,他何曾轻松?他几时轻松?一部几十万字的文献他翻阅数十遍,才有了那些著作,那些成果。我们读季老的散文,虽少有华丽的词藻,却散发出一种独特的幽香,这香气,便是文化,便是经典酝酿出的馥郁的芬芳。浅阅读虽然可能令我们见多识广,但给不了我们文化的气质与底蕴。
一味地浅阅读,我们就不会有对天地人生的深刻感悟。苏子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雄厚的积累绝不是只有广度,更应该有深度。苏轼“尝读 《汉书》 矣,盖数过而始尽之”。他注重反复品读与思考,“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正是没有浅尝辄止,苏轼才成了名垂千古的大文学家。
诚然,浅阅读的确能让我们轻松地了解很多知识,但文化的经典与精髓更需要深入地阅读与研究,这样才能传承好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文化的长河才能够生生不息地流淌。
几千年前,孔子读 《易》,韦编三绝。而今,我们早已不再用竹简,取而代之的是纸质书、电子书。当我们的阅读方式更多元化的时候,我们更应当保留孔子那种研究的态度,不断感悟出更有价值的东西。
有目的、有重点地深入研究,而不是浅尝辄止的阅读态度,是一个民族对待文化的优秀品质。就如唐有诗,宋有词,元有曲,我们只有认真地对待经典,并深入阅读,切身体会,才不会愧对诗、词、曲那样的经典;也只有深入阅读,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才有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整体评价:
文章论点明确,指出“只有深入阅读,才会有深厚的积淀和底蕴,才会有对天地人生的深刻感悟,才能传承文化,提升品位,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思想深刻,立意深远。在选材上,季羡林、苏轼、孔子的事例与论点结合紧密,具有说服力。文章语言流畅,富有文采,颇具感染力。
(徐景明评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477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