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开放的\互动的\诗意的语文学习氛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有时很难找到合适的话语,来形容我们与语文的联系,语文和课改的关系。一句话也许就够了,千言万语也许还不够。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日益推进,广大的语文教师从思想观念起步,从课堂教学出发,以课程改革实验为契机,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在各种教学案例中,去体现,去体验,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语文课改精神,去营造开放的、互动的、诗意的语文学习氛围。
一、多元地评价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十分深广的。
然而语文课堂教学又是一种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我们很多时候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过于程式化、观念化、简单化。语文是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要求每一位语文老师用同一种风格和程式去演绎语文。
师生是一个信息互动的系统,老师和学生的禀赋,性格、阅历、学识、兴趣、习惯等诸多项目的变量,决定了这个系统必定是动态的、变化的。同样的道理,系统论中有一个接受原则,语文老师中,活泼的、严肃的、课内细致的、课外拓展的,只要能形成一个互动的接受的学习系统,他们同样都可能会使他们的语文课堂春光无限的。毕竟我们要明白,学生的主体参与程度和课外的积极探究,才是他语文是否出色的关键。
因为大家都学过一定的教育理论,又都听得懂语文课,所以常常会用自己固有的观念和感受、或者已接受的模式去评价语文课,可能就会发现太多、太多的问题,太多、太多的疑惑,甚至有学者会在报纸上说,语文课是误尽苍生。
其实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而提高也应该是渐进的,有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最完美的语文教学模式,每一个语文教师,每一节语文课都是充满缺憾和不足的。对于师生而言,我们所寻求的不是一种标准,而是一种适合。用多元的,积极的眼光去看待语文课堂,才会发现语文课堂上的师生,在思想和文学探究中的点点闪光和处处感动。这就好像是在评论中国的足球。大家都感觉自己什么都明白,指点江山、痛心疾首。可是很多年过去了,环顾四周,却发现没有一个人是救世主。
二、真诚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
在语文学习上,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个语文老师离开学生的兴趣指向、主动参与,那么他丰富的内容、高深的理论、深厚的底蕴都是毫无意义的。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学生,我们应该做的是:怎样让他们对语文学科充满热爱,让语文老师更有亲和力。
我们可能是更多时候,做的是太课程化,课程之外关注太少。有时候对课文分析的太过细致,其实是并没有什么意义的,拓展和阅读,是不是比分析更容易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呢?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应该积极创设活动,增强广大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意识,在活动中多引导、多赏识,让广大学生在点滴成功中,体会到学习语文的爱和尊重。
学生是形形色色的。我们在语文教学上尤其应该有宽容之心,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当顽皮的学生屡屡拒绝我们的教育的时候,我们并不因为我有较大的付出,放弃教语文的热情。当我们真心地为学生付出而又被学生曲解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放弃做教师的责任。因为法国启蒙作家卢梭,在其教育专著《爱弥尔》中就称,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爱孩子。
欣赏成功,容忍失败。我们没有理由要求每一个学生都优秀,让所谓的差生,在我们的语文活动中都能够有所体验和提高,尽管是他们影响了我们的语文成绩。
三、积极地和同事们教学相长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同。正因为语文学科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包容性,使每一位语文老师的学识修养方面都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惑。与同事们合作探讨,成为语文教研的重要内容,这样才可以唤醒老师的问题意识,发现错误的价值,催发思想的碰撞。
语文教师应该集体进行教学研究,一方面寻找相关的教学理论,一起学习,以提高大家的理性认识。另一方面通过研讨、集体备课、说课等交流形式,不断修改完善语文教学。在新课程试验过程中,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后,我们认识到,语文课应充分让学生去体验和感动。语文课不是解决了多少问题,而是让学生去发现更多的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走进书本,走进生活。
离开语文实践中的教学相长,是不可能有语文教师的成长的,在共同发展的层面上是统一的和共进的。在合作探究中,激发了我们语文老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地完善大家语文认知结构。取长补短,教学相长。
缺少语文教研的合作,语文学科势必会在片面的、低效的胡同里徘徊。1+1>2,这在语文学科中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语文老师之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才会走出语文教学一片晴朗的天空。
四、认真地应对日益重要的作文训练
现在人们对语文学习的理解更多的倾向于一个核心:阅读与写作。阅读,是对文字及其内涵的一种孤独的心灵体悟。是思维和情感的积极参与活动,是创造力、想象力、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种缓进的深层次的文化浸润。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从阅读才会到写作,而写作则是重中之重。我们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作文的指导和训练,提高广大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将来。
写作训练上,不是怎么写,而是写什么的问题。如果你的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没有思想,没有主见,对社会,时代的发展,除了书本知识,无任何心得体会,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等问题没有关注,怎么可能写出有见地、有内涵的文章呢?
很多的时候,我们的学生一提起作文,便会索然无味,黯然神伤。是不是因为我们语文教师,同样也没有充满激情的和学生一起看作文、写作文、评作文。尽管作文教学是极其重要的,却也是极其繁琐的。没有天长日久的磨砾,它又怎么可能光彩照人呢。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有完整的教学计划,有近期、远期的目标。多指导、多训练、多鼓励,引导广大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生活,懂得观察生活,思索生活。社会和生活是一个更为丰富的课堂。处处留心皆学问。有了深厚的知识积累、素材积累,才会有可能写出感动自己,同时也会感动别人的文章来。
五、结语
语文教学会给学生情感美的滋养,也会给学生艺术美的熏陶,它完全应该是开放的、互动的、诗意的。一朵具体的花,远比关于她的一千种描述包含着更多的真理。
热爱我们语文教学,在语文课程改革试验中,去关注语文教学中点点滴滴的思索与感动,才会让我们的语文真正成为广大学生的一种期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559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