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有效性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中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活动形式之一,但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最多的也是作文问题,农村中学普遍较为严重。由于农村学校基础条件的薄弱、地域经济的落后和以及其它条件的限制,作文教学仍然停留在写写练练、评评讲讲之中。结合当前课改精神,对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实效性我做了如下探究。
一、学生注重积累生活素材
“没话写”、“写不好”、“不会写”是学生作文三大问题。其中,“没话写”是第一大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教师和同学。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我们要让孩子走进大自然,运用学到的方法去观察大自然,进而丰富自己的感性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让学生去走进社会,把语文教学引向社会生活大课堂,在社会交际交往中,积累自己的语言,发展自己的思维。实践证明,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接触实际,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解社会的发展进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和爱好,进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动机。
农村中学生接触大自然比较方便,但其他的物质文化生活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面对这样的状况,教师就要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条件,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融入社会生活。教师要设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要注重阅读与写作联系紧密,要注重写作与生活结合。学生不喜欢作文,写起来无病呻吟。因为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当然感觉枯燥无味。教师要善于抓住生活中亮点,把作文引入实践,为学生在多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不让学生泛泛而谈,让他们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让学生感到作文的空洞,而是让他们享受作文的充实与欢乐。
二、教师注重改进教学方法
目前的作文教学,基本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创造性得不到发挥。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作文教学也应当随着中心的转移而作适当的调整。作文教学,不仅是教师指导的过程,更要注重学生写作的过程。因此,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写作真实水平,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提高作文指导实用性和针对性。具体做法如下:
1.培养学生审题立意的能力。一篇作文,无论体裁如何,也不管形式如何,都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如果学生能明白命题的内涵和外延,掌握命题规律,就能轻车熟路。
2.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作文教学要让学生思路开阔,要在培养学生集中思维的基础上适当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方式。
3.锻炼学生整体布局的技能。范文不论在写作手法还是技巧上,都有不少可取之处,可以让学生模仿写作。教师在讲授这些课文之前,安排好写作计划和写作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4.引导学生学自我评价作文。传统的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师全批全改,有时作文发下来,学生对教师的“辛勤劳动”不屑一顾,教师的辛苦付之东流。让学生自我评价作文,可以提高作文的评价效果。
三、坚持读写结合,保证训练有效
作文知识,必须结合具体的文章去揣摩、去领会,还需将已领会到的知识付诸实践,才能取得实效,这就是“读写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的“讲”要以学生的“受”为目的,要以各种类型的文章为中介才能达到情感的共振和理解的默契。教师应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学生在阅读内容不同、风格迥异的课文的过程中,理解写作方法的共性,形成自己知识体系。例如,通过学习《冰心诗四首》、《春》、《天上的街市》等,理解联想象征、借物抒情的写法;通过学习《我的老师》、《藤野先生》,领会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及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法;现行教材在编写时重视读写结合,读写训练的安排体现出阶段性、连贯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读写结合,以读导写。
现在很多教师按照现行语文教材编排顺序,讲完一个单元然后进行一次写作训练。时间安排上大多是两周作文一次,作文收齐后教师进行批改。这种做法存在不少弊端。学生写作锻炼的机会少,作文簿长时间存放在教师那里,不能与学生即时见面,影响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如果加大作文训练量,也不现实,因为作文费力费时,无形中增加了学生负担,学生从心理就不能接受,而且理科老师也会抱怨,只能事倍功半。据此,我们可以采取“短、平、快”的策略,将写作训练融入到阅读教学中,化大为小,进行写作片段的练习,边学边练,确保训练有度、有效。这样坚持不懈、循序渐进进行下去,学生的写作水平必然会有长足的进步。
新课改,新机遇。只要我们积极改革,锐意进取,脚踏实地,就一定在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中,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改道路,让农村的学生喜欢作文,写好作文,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写作基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562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