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教师如何促进师生教学互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彦君

  摘要:教学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流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学生探求新知、发现与研究问题、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意识、能力与品质。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激活思维,积极动脑;激发兴趣,勤于动口和创设氛围,易于动情的方式,使学生和教师真正形成教学互动。
  关键词:交流 互动 兴趣 乐意 自觉
  
  时常听到教师抱怨学生上课不配合,课堂气氛沉闷,老师出于无奈,只好滔滔不绝,一人唱独角戏,大部分学生则听得呆若木鸡、无动于衷。这种现象是与新课程的教学观背道而驰的。新课程教学观认为:教学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流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学生探求新知、发现与研究问题、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意识、能力与品质。作为语文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的:
  
  一、激活思维,积极动脑,让学生有兴趣与老师互动
  
  学生与老师配合与否,极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如果问题难易适度,且学生感兴趣,是他们关注的热门话题,那么教师就会轻而易举地抓住学生的心,激活学生的思维。只要他们积极动脑了,何愁不与老师配合互动呢?我设计问题注重做到“三个联系”,即联系旧知识,联系社会热点,联系已有的生活体验。如在教读杨振宁的《邓稼先》时,我设计如下问题:(1)请在记忆当中搜索你所知道的“科技之星”及其成就;(联系旧知识)(2)从“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到今天,我国在物理航天方面都取得了哪些成就?这些成就给我国政治外交带来或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联系社会热点)又如在学习《狼》一课时,我设计这样的问题:(1)屠夫的经历教给我们如何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恶行,在你的生活中,你遇到过坏人坏事吗?你怎么做的?感受如何?(2)屠夫可谓一英雄,联系生活体验,谈一下你眼中的英雄是谁?为什么?(联系已有的生活体验)。另外为使学生对问题感兴趣,我还让他们自己根据课文内容提问,我则把他们的问题加以整合,再反馈回去讨论。
  
  二、激发兴趣,勤于动口,让学生乐意与老师互动
  
  学生是否与老师积极配合,首先取决于他们“说”得多少。学生说得多并且乐意争先恐后说,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与主动性,在“说”中锻炼表达,学会交流。为此,我非常注意引发他们说话的兴趣,给他们创设说话空间。首先我控制自己讲课的时间。每堂课设计课前3分钟演讲,并就演讲内容发言。学生选择的演讲内容大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讲者乐讲,听者愿听。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小组学习的方式,设计有辩论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互动。每周必上一节语文实践课,内容包括:语文知识况赛、演讲比赛、朗诵会等,使学生充分展示口才。作文课,我也经常安排学生先说后写,极大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创设氛围,易于动情,使学生自觉与老师互动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的艺术》一书中认为,教育的艺术在于能激发学生心灵的感情,而这种工作做得愈细致愈有感情,从孩子心灵深处涌出的力量便愈大。所以调动学生情感因素,让他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的具体做法是:(1)创设环境激发学生情感。教读《安塞腰鼓》时,我使用了多媒体,播放腰鼓表演的场面,学生耳中听着那沉重而急促的鼓点,眼前闪动着迅疾而张扬的生命,再配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一下子就体会到了腰鼓的壮阔、豪放与火烈,体会到了生命的存在、活跃与强盛,更感受到了文章语言的鲜活、畅快与磅礴。(2)以教师的情带动学生的情。学习《最后一课》,我首先沉浸在了阿尔萨斯人强烈的爱国情感中,在介绍完文章背景后,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进行饱含情感的朗读,我的情与神不由地把学生带入了浓浓的爱国氛围中,带到了韩麦尔先生的课堂中,学生便深切体会到了上课、写字这种反抗行为的悲壮。接下来,学生的朗读、讨论、回答问题等无不是在自己的激情诱导下进行。教师始终以自己的情感拨动学生感情的心弦,教师的情感成了联系文章作者与学生感情的纽带。(3)注重丰富学生生活体验。例如学朱自清的《春》,让他们亲自到户外体味“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温柔;学曹操的《观沧海》,我就注重他们感受苍凉悲壮、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浑;学完《丑小鸭》,鼓励学生画丑小鸭的生活轨迹连环画……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到文章语言的精炼与准确。这样,不同的情感体验,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更促使他们自觉地与老师配合,形成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效率。
  以上是我在语文教改中的几点尝试,虽不成熟,但的确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师生互动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使我的课堂气氛活跃,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提高了课堂效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612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