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浅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任贵亭

  摘要:思维能力是人的智能的核心。人们认识世界,只有通过思考的作用,依靠思维过程才能来完成。因此,语文课应运用多种形式来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教师在课堂上,要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让不去思考的人学会思考;不爱思考的人喜欢思考;原来乐于思考的人多思、深思,从而提高学习语文能力。
  关键词:思维能力 思维过程 思维训练
  
  思维能力,是人的智能的核心。人们认识世界,只有通过思考的作用,依靠思维过程才能来完成。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两者联系紧密,不可分割。语言离不开思维,思维也离不开语言。因此,语文课应运用多种形式来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如果语文教学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仅仅只要学生机械地死记硬背那片段的、表面的、甚至是生吞活剥的知识,那就会使学生陷入知识的迷宫而不能自拔,这样的知识再多也是无用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单纯的专业知识的灌输,只能产生机器,而不可能造就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才。”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让不去思考的人学会思考;不爱思考的人喜欢思考;原来
  乐于思考的人多思、深思,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
  
  一、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古人云:“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目的、意志与兴趣,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机,在多数情况下,直接动机更能推动学生去学习。语文教师要根据这个特点,精心研究如何吊起他们的“胃口”,随时启发学生津津有味地去学习,并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思维训练的层次有高低之分、精粗之别,大轰大嗡,“是不是,对不对”,充斥课堂;设置“框式”请君就范,是故作姿态的启发;无论粗细,不关痛痒,一问一答是毫无价值的活跃气氛。这是属于低级的粗俗范畴。只有根据课标,围绕教材,面对学生的实际,进行精致的思维训练设计,让学生在思索中去寻找求知的途径,掌握知识的规律,这才是我们所应该提倡的,而且这种训练也不是单一的色彩,而是呈现千姿百态的,这里介绍几种:
  一是假想启迪。教学时可抓住一些便于引导的因素,以假想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评论是非,鉴赏优劣。
  二是故意设障。教学时有意识地在一些一目了然、表粗实精处提出疑难,造成干扰,激起学生思想的波澜。
  三是比较异同。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一切。”《我的老师》和《藤野先生》都塑造了老师形象,但是他们个性差异是什么?其表现手段又有些什么不同?通过比较,两个艺术形象便栩栩如生地浮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领略到艺术大师的巧妙的艺术手法。
  四是举一反三。“举一反三”是最佳的学习途径,实施其“反三”的桥梁,没有别的,也只能是“思”,通过“思”悟出知识的规律,指导自己的学习实践。
  五是驰骋想象。思维的另一品格是联想性,是借以展开想象,把新与旧、古与今、中与外融会贯通,未入其境却能再现其情的一种训练,它对于拓宽视野,改变其知识结构,培养全方位的语文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二、努力捕捉智慧火花,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后,他们常常会产生很多教师意想不到的智慧的火花。教师在上课时应敏捷地抓住这些火花,把它在全班的学生中点燃。实践证明,学生的潜在智能是巨大的。社会和家庭生活的观察思考,课外读物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朋友、同学的互相启迪,生活阅历的逐渐丰富,来源于各种信息的传播,大大丰富了他们在学校里、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培养了他们的思考、分析、判断、推理能力。我曾看过一篇学生作文《大家子气要不得》,它精辟地剖析了“大家子气”的历史渊源,以及它给我们的民族、国家带来的灾难,指出在深入改革的今天,这种“大家子气”一点也不能要。这一事实说明学生的智慧,只要我们能点燃它,定能燃烧起熊熊的烈焰。
  
  三、指导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维
  
  任何目的,只有通过一定的手段才能达到,改革教学方法是落实思维训练的重要条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传播知识固然重要,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更为重要。从先进的教学理论观点出发,教师的“教”,主要是启发、引导、教会学生动脑筋,给学生以“点石成金”的“手指头”,而学生学的过程,应是积极开展思维活动的过程。要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比较研究,主动地参加“知识的生产”,经过消化吸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因此,教学方法的侧重点,应该是激发学生学会思考,养成善思多想的习惯,使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进取精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614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