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阅读的几点新认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艾建军

  不能局限于对纸质媒体的阅读
  传统的阅读概念被定义为阅读者通过对读物的词语、句子、篇章的感知,进而理解读物的思想内容的过程。这一概念的产生,是以纸质媒体为研究前提。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注入许多新的元素。阅读,作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不可或缺部分,也在悄然改变着。
  在很多人的意识中,还把阅读认定为对书籍、报刊等纸质媒体的阅读。这一现状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表现得较为普遍,然而自那以后,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日益增强、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改善,许多现代信息传媒,比如电视、电脑、网络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人们的阅读消遣对象大为丰富和拓展。对这些非平面纸质媒体的收看,也应归类为阅读范围。进行这一归类的合理性在于:对非平面纸质媒体的收看,也包括视觉感知、情感体验、理性辨识等过程。这些过程和阅读平面纸质媒体的过程是一样的。
  对阅读的对象范围进行前述认识,希望澄清一点,就是这不能成为阅读者沉溺网络的凭据。对于平面纸质媒体和现代信息传媒,在利弊的把握上是一致的,阅读平面纸质媒体也有利弊之分,阅读健康向上的书籍,对身心有利,对工作有利;阅读反动、淫秽、暴力的书籍则百害而无一益。阅读现代信息传媒也是这样,辨别好了对象,把握好了尺寸,可以增加知识储备,改变生活质量,提升精神境界,使阅读有益;反之则不然。
  
  阅读的外在环境与内在环境
  人降临到这个世界,不可避免地要面临一个或优或劣的环境,好的环境有利于人的成长,坏的环境则会对人的成长产生阻碍。同样,阅读也会受到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1.外在环境为阅读提供物质条件。首先是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提供了人最初成长的环境,也提供给人最初的阅读环境。比如出生在农民家庭和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的人,所获得的最初阅读环境肯定不一样。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的人,很小就会给孩子提供各方面的阅读书籍,比如提供唐诗宋词等阅读对象。而出生在农民家庭的子女,可能从小就没有获得这些阅读对象的机会。对于阅读者的家庭环境,人们就像不能选择父母一样,不能自主进行选择。其次是学校环境。主要是指阅读者在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后,学校能为其提供的阅读条件和学校教师给予的阅读指导。三是社会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给阅读者提供的文化阅读设施,比如新华书店、图书馆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地域限制,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给当地读者所提供的阅读条件肯定会存在差异。
  2.内在环境为阅读创设阅读情趣和阅读气质。首先是阅读者的个人学识。不同学历层次的阅读者对阅读对象的选择、阅读过程中的阅读体验肯定是不一样的,也肯定会影响到阅读的质量和成效。其次是个人的心理气质。在同等学历、同等阅历的人之间,其阅读取向也是不同的,这和人的心理气质有关。比如个人心理气质趋向于沉稳、安静的阅读者,大多会喜欢哲学和文学类作品。三是阅读者心理的变化会引起阅读情趣的变化。上面进行的横向比较,是阅读者和他者的比较,其实纵向比,自己和自己比,随着年龄的变化和心理特质的改变,阅读的取向也会发生变化。比如有的读者年轻时喜欢看小说,老年时却喜好随笔。
  
  培育良好的阅读行为与习惯
  良好阅读行为和习惯的培养,需要个体的积极参与,同时也需要社会和学校给予大力支持。社会和学校应该站在提高国民素质的高度,加大投入,为全民阅读提供尽可能好的物质条件。而作为阅读者个体,应在两方面为培育良好的阅读行为和习惯作出努力:
  1.积极利用现有的阅读资源和条件。不要埋怨现有的阅读环境不够好,因为埋怨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只能面对现实,利用好现有的阅读资源和条件,实现利用效能的最大化。个人也应该安排一些资金进行阅读消费。
  2.加强和改善阅读的内在环境。要做到这一点:一要循序渐进地阅读,由易到难,逐渐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没有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行,因为没有前期的阅读基础,后期的阅读就会接受不了,难于完成整个阅读。二要进行长期的阅读。阅读的过程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进行长期的阅读,才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知识才能积累。长期的阅读又要注意阅读的宽度,就是要阅读不同领域的作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669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