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活”怎样“有意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苏鲁
作文志
关于自我定位、自我存在的价值问题,是一个一以贯之的命题。而因为无法解答,因为个体差异,所以才有了追问、讨论和要求。
我们知晓的是,我们不应当做的,比如不能超越基本的道德底线,不能没有敬畏心,不能盲目浪费时间,不能生活得没有意义。但是应该怎么样呢?这是一个宏阔的问题,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不一样的解读。我们的存在之于别人的存在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需要敬畏些什么?我们自身的价值标准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引人思索。2011年的高考作文中,关于自我存在和价值追问的话题,依然存在。湖南卷,某歌手出场的第一句话由“大家好,我来了”变为“谢谢大家,你们来了”,是对自我及他人的存在的关系的一种转换,涉及的是个人对自身的定位问题;山东卷,“这世界需要你”,则可从他人或物的存在的角度立意,强调要重视这个世界上的人与物;更不用说江苏卷的“拒绝平庸”,直接指向了个体存在的价值取向。
举隅
视角一:两种绘画,一种态度
对自我的定位和价值评估,其实是在对人生进行追求和创造的过程中实现的。这不由得会让我们联想到两种比较类似的画风。
浮世绘。也就是日本的风俗画、版画。它是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年间,也叫德川幕府时代)兴起的一种独特民族特色的艺术奇葩,主要描绘人们的日常生活、风景和演剧。浮世绘常被认为专指彩色印刷的木版画(日语称为锦绘),但事实上也有手绘的作品。
浮世绘的题材极其广泛,有社会时事、民间传说、历史掌故、戏曲场景和古典名著图绘,有些画家还专事描绘妇女生活,记录战争事件或抒写山川景物……它几乎是江户时代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而所有这些题材的基调则是体现新兴市民的思想感情。
在绘制中,我们能从画中看到不同的人,不同的景。画中人的劳作、生活、娱乐,不就是存在本身的价值吗?而画家的存在,他的价值就在绘制的过程中实现了。
《清明上河图》。它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期、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
《清明上河图》在表现手法上,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地组织成统一整体。各色人物从事的各种活动,不唯衣着不同,神情气质也各异,而且穿插安排着各种活动,其间充满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令观者回味无穷。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可贵的是,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主体突出,首尾呼应,全卷浑然一体。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这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画面组织、控制能力。
画中人物共815人,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非常巧妙。
如果我们以此图画中描述的人物来构思写作,恐怕都可以写出这个世界的纷繁与美妙,写出作为个体人物的神态形貌,写出他的心理特点。画中的每个人物都是那么鲜活,那么重要,这幅画中需要“你”,需要每个人。
如果我们以此画中的景色,来构思行文,那也另有一种美妙的意蕴。那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不都是最亮眼的景致吗?而那些骆驼、轿子,还有那些作坊、丝绸,不都是一个个可人的物件么?转换一个视角,将这些景致中的一个作为叙写的视角,你就发现世界会不同起来,文章会灵动起来。
视角二:一只猪,一种生活
王小波曾说:“所有的人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
因此,在谈到自我价值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得不去区分两个词:平凡与平庸。猪很平凡,但王小波的笔下,却出现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只猪最大的特点――敢于无视对生活的设置。这只猪很瘦,会学汽笛叫,不循规蹈矩,跑得潇洒至极。所以王小波这样想:“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信息泛滥,沉默的大多数就这样被时代的洪流推动而行,我们对这样的生活安之若素。我们将自己的凄惨境况归咎于自己的平凡,也因为平凡所以对自身的平庸心安理得,碌碌无为而无羞愧之心。
在一篇《工作与人生》中,王小波这样写道:
“中国人喜欢接受这样的想法:只要能活着就是好的,活成什么样子无所谓。从一些电影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活着》《找乐》……我对这种想法是断然地不赞成,因为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就可能活成任何一种糟糕的样子,从而使生活本身失去意义。高尚、清洁、充满乐趣的生活是好的,人们很容易得到共识。卑下、肮脏、贫乏的生活是不好的,这也能得到共识。但只有这两条远远不够。我以写作为生,我知道某种文章好,也知道某种文章坏。仅知道这两条尚不足以开始写作。还有更加重要的一条,那就是:某种样子的文章对我来说不可取,绝不能让它从我笔下写出来,冠以我的名字登在报刊上。以小喻大,这也是我对生活的态度。”
你是一个平凡的学生、平凡的作家、平凡的工人,你有没有对自己的学习或工作做过检视?你是否任凭自己在被设置中生活而心安理得?你是在活着还是在生活?这样是否体现了自身的价值?
王小波,当代著名作家,生前鲜为人知,死后声名远播。自1997年4月11日去世后,他的作品几乎全部出版。评论、纪念文章大量涌现,出现了“王小波热”的文化现象。
出版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黑铁时代》《地久天长》。评论、纪念集有:《浪漫骑士》《不再沉默》《王小波画传》。
一个严肃作家在死后两年时间里,如此地被人们阅读、关注、讨论,应该说是十分罕见的,其中所蕴涵的文化意义是非常丰富的,而它所透露出来的一个基本信息就是:王小波为许许多多的人们深深地喜爱着。
视角三:一个店名,一篇作文
店名介绍:“风沙渡”是江苏宜兴阳羡路上的一家小吃店,2011年6月它红遍全国。这都要归功于一篇今年江苏高考的满分作文《拒绝平庸》。来自宜兴中学的学生王希今年高考作文得了满分,在文章中,他以小吃店的店招牌“风沙渡”作引,全篇作文围绕着“风沙渡”,酣畅淋漓地阐述了拒绝平庸的主题,这篇作文也得到了阅卷专家的一致好评。正因为这篇满分作文中多次提到了“风沙渡”,小吃店“风沙渡”红了。不仅“风沙渡”域名已经被抢注,还有知名投资人认为“风沙渡”很有可能成为一个餐饮连锁品牌。
作者说法:王希回忆,看到作文题是《拒绝平庸》的时候,感觉似曾相识,但如果按照常理来写一篇议论文或是运用一些平时练习时多次用到的题材,那基本上就和高分绝缘了。灵光一闪,王希想到了自己在赶考路上的偶然一瞥,那是在宜兴公交公司旁,有一家名叫“风沙渡”的小餐馆,这个名字一下子从他的脑海里跳出。一个小餐馆的名字却这样的脱俗,这不是最典型的“拒绝平庸”么?拿“风沙渡”作为了文章的引子,这篇千字左右的作文在行文上立马变得顺畅起来。
归纳总结:这是剑走偏锋,小处落笔,却别有洞天。试想在成千上万的高考作文中,如何才能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能独辟蹊径者,才能脱颖而出。生活处处有亮点,但从生活到社会到人生,这是一个逐步深化的思维,这也告诉我们,多从生活入手,再联系社会与人生,文章才会有高度和品位。
主笔
“好好活”怎样“有意义”
苏鲁
价值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人生观、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以及我们至今所接受或接触到的种种流行观念,而后者通常并不是一目了然的。事实上,我们经常不加辨别地将许多不同层面的问题搅和到一起,这多少源于认清这一问题的难度。下面的讨论,与其说提出某些明确的论点,毋宁说将那些纠缠在一起的问题,一一从糨糊中拎出来加以清洗,以便能够更加明晰和审慎地来面对价值这一话题。
《士兵突击》中,许三多说过这样一句话:“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如果把后半句替换进前半句,这句话就变成“好好活就是好好活”,严格地讲这是语义重复,它能够起到抒发情感、表达态度的作用,但并没有提供给我们任何明确的知识。这里所表达的态度,就是要行动起来,不能停滞不前,要变得更好而不是更坏。这种态度令人振奋,尽管是非善恶的标准在这里并不清楚。可以想见,许三多的这种精神如果被置于某种扭曲畸形的社会中,将变成一种狰狞的破坏力量。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种同样单纯、亢奋的力量便席卷了我们民族,那并不是一段美好的记忆。如果说,“价值”一词首先意味着选择“正确”而非“错误”,追求“善良”而非“邪恶”,那么它必须建立在“真理”的基础上。我们知道,真善美是同一的,没有真便谈不上善,没有关于人生、事物的正确认识,便谈不上价值的追求。
让我们来考察一种具体的价值观――集体主义。这种主义主张:个人是集体的一部分,个人的价值在集体中实现,当二者冲突时,个人利益应该让步、服从于集体利益。这里的核心在于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他人既可以是单个他人,也可以看做与自我相对立的集体。更具体地来说,这个关系包含两层内容:首先,自我的价值依存于他人;其次,自我的利益应让步于他人或集体。
仔细辨析,事情将变得愈发复杂,我们姑且提出一些疑问。比如有的父母经常说,他们活着就是为了孩子,而有的孩子也会天真地相信自己活着就是为了父母。果然如此吗?在生活的一切方面都是如此吗?如果父母或孩子不幸去世,另一方存在的价值就消失了吗?另外一种思路是,你的价值大小取决于你对他人贡献的大小,那么对于那些远离尘世的隐士,对于那些摒弃世俗的出家人而言呢?我们实际上往往对他们给出更高的道德评价。或者,在某种程度上,正因为别人的评价或反馈的信息,我们才得以认清自己,也即我们自己无法判定自身价值,而只能通过他人来认知。然而,你如何辨别自己是“出淤泥而不染”还是“一路走到黑”?而我们不也常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吗?法国哲学家萨特有一句名言:“他人即地狱。”也就是说,在他人的目光中,我们作为人的主动性和自由都将受到限制。这一观点略显偏激,然而却表明一点:在自我价值的实现中,如何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显然并不能通过“贡献”一劳永逸地被界定。第二层意思也并非无懈可击,面对他人、集体,一种谦让和牺牲精神自然令人崇敬,然而当他人或集体利益并不值得你让步时又当如何呢?
长久以来,个人作为螺丝钉被拧在集体这部机器上,而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另一种并不被排斥的价值观念,即英雄崇拜、帝王崇拜或偶像崇拜。一边是轮船某块甲板上的螺丝钉,一边是引领轮船航向的伟大舵手,某种程度上,二者并行不悖的基础被理解为后者乃是前者的代表,他汇聚了前者们的意志、立场和审美取向。然而,这种汇聚果真是可能的吗?我们在谈到德国哲学家尼采时,经常会轻蔑地声称:“尼采自诩为太阳,结果他疯了。”在这样做时,我们却在欢呼中国的大地上红光万丈,一轮太阳冉冉升起。二者间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一些人于山中悟道,看到太阳流溢自己的光和热而无有损毁,便想到该发扬太阳般的事业,将自己所领悟的道散布人间。一些人于时务中积聚力量,敢叫天地换新颜,并赢得帝王般的荣耀。这是他们的价值观,然而其他人本性就是螺丝钉吗?
“崇拜”的话题要更丰富。这里要说明的是,许多价值观念未经我们的审视悄悄渗透到我们的意识和生活中,以一种理所当然的真理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如果说尼采疯了,那么当代人所普遍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不也表现出某种盲目和癫狂吗?花费几百万元在城市中买一间楼房,为此背上沉重的债务,每天焦头烂额来牟取资源和利益,并将自己的儿女从他们一出生便推到这一轨道,费尽心机让他们接受各种培训和所谓的优质教育,这样一种价值和生活方式的选择,有几个人是慎重考虑和自由选择的呢?说得严重一些,这与被邪教或传销所蛊惑,不也有些相似之处吗?
的确,人要拒绝平庸,平庸意味着自我泯灭于人群之中,意味着自己可以被任何其他人所取代,意味着自我放弃了自身。问题在于,怎样就不平庸?泛泛地说不平庸就是要成功,就是要活出精彩,就是要出人头地,那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而只表明了一种“好好活就是好好活”的态度。如果不对一种“值得去过的生活”作出思考和判断,我们很可能陷入海滩上晒太阳的那位富翁的尴尬。你必须在本性上保持自由,否则,你的自我就会被异己的力量所俘获,从而越是“好好活”,就越是“无意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687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