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把握核心说明 提升宏观阅读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费明富

  说明文或说明文段都有自己的核心说明对象,把握核心说明对象及其内涵、性质、特点等是阅读此类文章的基本任务,自然也是高考命制试题重点选取对象之一,2006年高考17套试题就有9套选择对其进行考查。综观这9套试题,我们发现考查形式有以下五种基本思维路径。
  
  一、对核心说明对象的确认
  
  一篇文章说来说去,到底说明的是什么,有时把握起来并不是容易的事。因此高考试题就直接提供四个可能的核心说明对象让考生在阅读中加以确认,以检查考生对文章信息最宏观的整合、归纳或概括能力。辽宁卷2006年第6题、2004年第9题等都是这样的题型。
  【2006年第6题】本文讲述的核心问题是
  A.花与美
  B.花与生物进化
  C.无性繁殖与有性繁殖
  D.进化方式与进化速度
  四个选项都是以联合结构的形式表达的核心说明对象,按理说它们应是文本的说明对象,不过大多是文章局部说明对象。有的从概念之间的关系即可看出,如“进化方式与进化速度”应隶属“生物进化”。有的从文章某段可见,如“无性繁殖与有性繁殖”是文章第1段说明对象,稍加推断,这应是说明“生物进化”的前提性知识,是从属性话题。至于“美”则是无中生有。
  
  二、把握核心说明对象的内涵
  
  核心说明对象,作为一个概念,其内涵或本质属性有简单与复杂之别,因此命制试题可采用不同的题干指令。如简单的可采用像2006年全国卷(Ⅰ)第5题的指令形式:“从原文看,下列对‘阿尔戈斯’方案相关内容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复杂的可采用像重庆卷第5题的指令形式:“下列对于‘文化转型’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作答此类试题,需要多种阅读能力,如全国卷(Ⅰ)第5题,首先就要借助“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界定准确“阿尔戈斯”方案实质性内容的说明文字区间。这个界定非常重要,因为界定准确了,答案就基本显现出来了。
  
  三、对核心说明对象外延的辨识
  
  概念有内涵也有外延,对核心说明对象外延的把握是我们深刻理解核心说明对象的客观要求。高考试题常有通过检查考生对概念外延的理解来检查考生对核心说明对象的认知乃至对整个文本的宏观把握。2006年重庆卷第6题就是一个典型。为了深入说明的方便,这里将该题和与之相应的阅读材料节录如下。
  【选文节选】所谓文化转型,是指特定时代、特定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为另一种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取代……按照这种尺度,人类迄今所经历的最深刻的文化转型就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转型,即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自在自发的经验型的文化模式被工业文明条件下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所取代。
  【2006年重庆卷第6题】根据原文,下列真正属于“文化转型”的一项是
  A.传统的自在自发的经验型文化模式转变为现代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
  B.特定群体或个体文化习惯的改变和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
  C.在文化模式的常规期或稳定期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质、文化形式的变化。
  D.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于另一种文化之中的文化个体所经历的文化模式转变。
  引文第1句就指出文化转型的部分本质属性。依据这个标准,具体推定A/B/C/D四项所说的文化现象是否文化转型。于是由对概念的内涵理解演绎为对概念外延的辨识。A项“现代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取代了“传统的自在自发的经验型文化模式”,是文化转型,且在材料中能找到直接的证明。B项只是一种文化自身的变化,没有出现“取代”现象。C项也只是“常规期或稳定期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质、文化形式的变化”, 更没有出现“取代”现象。D项只是“文化个体”所经历的“文化模式转变”。所以后三项都不是“文化转型”的表现。
  
  四、对核心说明对象的定义性表达
  
  下定义是以一定的语言形式对被定义概念的属类、本质特点的概括表达。“一定的语言形式”如“(被定义概念)是什么什么样的(定义概念)”。用定义性语言表达对核心说明对象的理解是高考拟设选项的基本思维方法。据此拟定出来的选项有的是故意弄错定义概念,有的是故意漏掉概念的一些本质特点、或弄错一些本质特点、或以其现象性的特点代替本质性的特点、或以假说性的信息代替本质特点。如天津卷第8题
  【选文节选】锰结核是一种。它外形浑圆,一般是褐色的,往往以贝壳、珊瑚、鱼牙、鱼骨为核心,其他物质成层状生长,包裹核心,含有锰、铁、铜等20多种金属元素……主要有三种假说:一是自生化学沉积说,认为海底的PH值增高时,氢氧化铁会围绕一个核心沉淀,这种沉淀物可吸附锰离子并产生催化作用,促使二氧化锰不断生成。二是生物成因说,它的理论根据是,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锰结核的表面和内部细微构造时,发现结核表面有很多由底栖微生物形成的空管和微窟窿,当其形成管子时,摄取了大量的微结核于壳内。三是火山活动说,认为火山爆发喷发出大量气体,伴随着锰、铁、铜及其他微量金属,这些金属进入海水中后,沉淀出铁的含水氧化物,使锰和其他金属经过氧化富集、沉淀,形成锰结核。
  【2006年天津卷第8题】根据上下文,下列对“锰结核”的解释,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以海中生物残骸为核心、其他物质层状堆积形成的矿石
  B.火山爆发喷发出的含金属元素的气体的凝结物
  C.表层含有大量二氧化锰、氢氧化铁等物质的沉淀物
  D.含有丰富的锰、铁、铜等金属元素的海底团块
  ABC三项只是分别从“锰结核”成因的三种假说中提取所谓的“本质特点”,而未能抓住对象的真正的本质特点。
  就这种样式的试题来说,它似乎在与答题人有一个约定,即我们是考大家对概念本质的理解,你得从内涵入手去思考,从定义的语言形式去观察,从定义概念的适宜性去断定,从选项揭示的对象的本质特点去最终选择。
  
  五、对与核心说明对象相关信息的筛选性确认
  
  有些说明材料,对核心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的说明不是集中深透,而是说得具体通俗,甚而散漫。对待这类阅读材料,考查核心说明对象往往采取以它为话题,筛选相关信息,并随机理解整合的考查形式。
  【2006年安徽卷第5题】下列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关系后形成的共识。
  B.它具有民族色彩鲜明、内涵丰富深刻而内容十分复杂的特点。
  C.它已解决了主观认识与客观世界相统一的问题。
  D.它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类如何广泛地利用自然。
  对照原文句和选项句可以发现:A项对“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把天与人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这一句的理解有遗漏,如遗漏“一般”而错误整合为“共识”;B项将“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整合为“民族色彩鲜明”,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内容十分复杂”转换为“内涵丰富深刻而内容十分复杂”,整体表述正确;C项可能来源于“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是达到自然界与人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统一,自我身心平衡与自然环境平衡的统一,以及由于这些统一而达到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完满和谐的精神追求”,据此可知,“已解决了主观认识与客观世界相统一的问题”表述失真;D项无视“其最基本的涵义,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这样的语言,走出文本“想当然”。
  该题以核心说明对象考查为起点,以理解或整合语句信息为落点,思维量较大,因此难度也较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728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