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故乡情结 爱国情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凌

  看天,遂想起 余光中
  
  春天,遂想起
  江南,唐诗里的江南,九岁时
  采桑叶于其中,捉蜻蜓于其中
  (可以从基隆港回去的)
  江南
  小杜的江南
  苏小小的江南
  
  遂想起多莲的湖,多菱的湖
  多螃蟹的湖,多湖的江南
  吴王和越王的小战场
  (那场战争是够关的)
  逃了西施
  失踪了范蠡
  失踪在酒旗招展的
  (从松山飞三个小时就到的)
  乾隆皇帝的江南
  
  春天,遂想起遍地垂柳
  的江南,想起
  太湖滨一渔港,想起
  那么多的表妹,走在柳堤
  (我只能娶其中的一朵!)
  走过柳堤,那许多的表妹
  就那么任伊老了
  任伊老了,在江南
  (喷射云三小时的江南)
  即使见面,她们也不会陪我
  陪我去采莲,陪我去采菱
  即使见面,见面在江南
  在杏花春雨的江南
  在江南的杏花村
  (借问酒家何处)
  何处有我的母亲
  复活节,不复活的是我的母亲
  一个江南小女孩变成的母亲
  
  清明节,母亲在喊我,在圆通寺
  喊我,在海峡这边
  喊我,在海峡那边
  喊,在江南,在江南
  多寺的江南,多亭的
  江南,多风筝的
  江南啊,钟声里的江南
  (站在基隆港,想――想
  想回也回不去的)
  多燕子的江南
  
  [赏析]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他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工作,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醒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春天,遂想起》是一首思念“江南”的诗,是一个自称“江南人”的台湾诗人表达的对江南最痴心最虔诚的向往。故乡情结、爱国情怀是这首诗的灵魂。
  本诗开篇从江南的风光景物、乡土人情以及历史文化起笔,中段开始忆及江南的故旧亲友,最后推出象征祖国大陆的母亲形象,形成三个依次递进的抒情层次,体现了浓浓的乡愁和深深的爱国情怀。全诗以江南美景为背景,意境优美。第一节,描述了一位9岁少年生活于江南的情景,这少年似乎就是童年的作者,在描绘他对家乡――位于江南的南京的朦胧向往。随着知识的积累,诗中的少年对江南产生了更多的联想,如第二节中“吴王和越王的小战场”“乾隆皇帝的江南”。作者对家乡的向往也在诗中进一步加深了。在第三节如话家常的絮叨中,诗人的情绪显然变得有些伤感:这个少年长大了,思念起了“那么多的表妹”,但“就那么任伊老了”,“即使见面,她们也不会陪我”,使“我的思乡之情更浓了”“复活节,不复活的是我的母亲”,这一句除了表层的意思外,还暗示两岸统一、祖国以一个完整的形象重现于世界的愿望难以实现。而这一切都在最后一节升华到了新的高度:“母亲在喊我”“喊我,在海峡这边/喊我,在海峡那边。”作者的思乡之情与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得到了升华。
  《春天,遂想起》的中心意象是“江南”,这一中心词在诗中反复出现,形成回环往复的旋律;同时,作者在这一中心意象前加了许多修饰语,这些修饰语大体可概括为两类:一是有关景物、风物的,如:“酒旗招展的”“遍地垂柳的”、“杏花春雨的”“多湖的”“多寺的”“多亭的”“多风筝的”“多燕子的”“钟声里的”等等;二是有关人物、人情的,如:“小杜的”“苏小小的”“乾隆皇帝的”等等。第一类景物风物的修饰语从声、色、自然与人文等多角度渲染出江南水乡物产丰饶、风光旖旎,繁华又不失温情与可人的独特魅力。第二类人物人情的修饰语着重强调江南厚实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两者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地地道道的氤氲着江南水乡气息的意境。从思维角度看,这些修饰语充分体现了形象思维这一诗歌的本质特点。作者在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过程中,力求用最具体可感、最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语言材料来组织思维。这也是本诗语言质朴却诗意盎然的主要原因。那么,体现诗作主旨的“江南”这一中心意象到底象征什么呢?只要梳理一下全诗的感情线索,就不难把握――诗中的“江南”不仅珍藏着作者的少年时代,而且也象征着母亲,象征着祖国,象征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诗人由怀旧而怀古,抒发的是一种以民族灿烂古文化为精神背景的文化乡愁。
  本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每一节都有一个括号,从诗歌的文气和韵律来看,括号中的文字夹杂在诗里似乎有些别扭,但这些文字却是不能删去的。其中,有三句非常重要:(可以从基隆港回去的)(从松山飞三个小时就到的)(站在基隆港,想――想/想回也回不去的)。如果把这首诗歌的抒情对象(或者说是着眼点)称做“彼”的话,那么括号里的文字可以称做“此”。一般来说,一首小诗是不宜将两个着眼点并列其中的,但诗人又必须要讲两者的关系,所以就用括号、用补充说明的方式,表明台湾和大陆是一衣带水、血脉相连的。两地间的地理位置相隔并不遥远,只是人为的因素隔开。如果去掉这些文字,将会大大地伤及作品的主旨。从另一个角度看,第一个括号和第三个括号分列在诗歌的一头一尾,又以首尾呼应之势,凸显出浓浓的乡愁和无限的伤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734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