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藏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曹华钦
一位酷爱书画的年轻人欲拜在书画大师的门下,他带着花费了整整一年时间才完成的一幅瀑布画去求见大师。大师看过后轻轻摇头说:“还好,只是没能画出瀑布的声音!”这位年轻人在往后的几年内多次求见大师,一次次将自以为更好的瀑布画捧给大师,大师无不轻轻摇头说:“遗憾,还是没能画出瀑布的声音!”年轻人困惑了,请求大师明示。大师提起画笔,在瀑布下水潭的岸上画上几个相对而立的人,其中的一个人双手拢音大声喊,其他人则伸着耳朵仔细听。年轻人顿悟。
绘画原理
如何画出瀑布的“声音”?这位大师给了我们灵感:虚实结合。大师所画的两个相对而立的人,是眼前景,是具体的描写――“实”,而瀑布的声音则是抽象的,是主观上的想象,为“虚”,是通过“实”景渲染出来的。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形象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以达到情感实体化、抽象形象化、主题鲜明化的效果。具体说来,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形象为实、抽象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等等。如果在写作中能把“虚”与“实”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那我们的作文离高分,甚至满分也就不远了。
原理运用
一、避虚就实
策略一:刻画细节――描写感人画面
“我回房间整理回学校要带的东西,妈妈则收拾碗筷。后来,我忽然想到要告诉妈妈学校要求体检了,于是就去灶房找她。可是,我分明看到,母亲正背对着我,啃我吃剩的西瓜皮……那一刻,我不知道该和母亲说些什么!庆幸妈妈没有回头,我冲回房中,捂着被子哭了好久。”
“妈妈啃西瓜皮”这一细节描写,没有过多的叙述,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了世间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场面描写是“实”,蕴涵的感情是“虚”。没有这一场面的捕捉与描写,文段刻画的母爱形象也就难以达到呼之欲出的艺术效果。
策略二:巧用修辞――抓住抽象事物的本质特征
“职责是一盏明灯,它亮在我们的整个生命中,让我们时刻铭记着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职责是一朵芬芳的花,它开在我们人生的各个角落,让我们时刻感受着它的芳香和美丽”;“职责是一首悠扬的歌,它回荡在我们生活的不同阶段,传讼着我们不同的生命之美”。
这是整篇文章的三个部分的分论点,作者都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化抽象为具体,将材料中的中心议题――“责任”外化成“明灯”“花”“歌”三个不同的具体事物,把这个抽象的议题诠释得形象而又生动,读来让人感动,给人亲切感。除了比喻,同学们还可以大胆地用幻想、夸张、拟人等手法来虚构人物和故事,
策略三:渲染氛围――描绘景象
“海边,劳工的号子响彻云霄,紫烟黄纸萦绕在船队的周围,波浪拍打着结实的船身,在祭坛上诵经声和钟鼓声的催促下,三千童男童女登上了准备起航的求仙大船,载着始皇帝长生不老的渴望,向传说中的蓬莱仙岛进发。”
作者一开篇就描绘了一幅求仙的盛大场景――“三千童男童女的求仙大船向传说中的蓬莱仙岛进发”,这一场景蕴含了秦始皇渴望长生的欲望,并把这种欲望渲染到极致,形象而深刻,读来让人深思。
二、以虚衬实
策略一:运用联想――虚笔勾勒,以往昔衬托时下
“但是,唐朝的牛背上,有牧童跳上跳下,含着一枚柳笛,信口乱吹起来。有时,对着河流吹,把一河春水吹成起皱的绸子;有时,对着新月吹,把月牙儿逗得久久合不上嘴;有时,竟对着不远处的大人吹,骂他吧,又怕他不小心从牛背上滚下来。牛听着,尾巴轻轻卷起来,摇啊摇,夕阳就缓缓地从牛背上摇落进了小河。牛和牧童的倒影,一直在夕光里持续了好长时间,被一位散步的画家临摹下来,成为一幅名画,至今还收藏在博物馆里……”
作者先在文章的前半部分虚笔勾勒,回忆着唐朝的牛与自然环境、牛与人和谐相处的画面,回首牛所生活的那片充满诗情画意的草原,咀嚼诗人与牛在那片草原上因偶遇而迸发出来的心灵鸡汤。唐朝的牛、唐朝的草原、唐朝的诗人,组成了一幅令人流连的草原牧牛画卷。作者浓墨于这一虚笔,只为衬托出当下人和自然的生活现状,文章的主题也就在这一衬托下得以升华:
“如今,这个世界,有牛,但牛背上没有牧童短笛的风情,牛的身影里没有漫步沉吟的诗的踪影……真正的牛,真正的诗,已经死去。牛的身后,诗的身后,是一片由化学、商业、皮革、利润组成的现代和后现代荒原,虽然它有时貌似郁郁葱葱,但毫无疑问,它是真正的荒原。”
策略二:侧面烘托――烘托对比
“林老师的女儿倩倩,很急似的要李爷爷打铃,李爷爷故意问:‘打铃干什呀?’‘一打铃,妈妈就下课了。’她说着向远处的一个教室瞟了一眼,‘一下课,妈妈就来带我去玩了。’李爷爷觉得有点奇怪,又问道:‘你妈妈到哪儿去了?’‘在那儿!’倩倩的两只小手托起李爷爷的一只手,指向远处靠近校园墙的一间教室。教室的门半掩着,门口放着几辆自行车。李爷爷明白了――林老师又在给学生补英语课。‘倩倩,到那儿去喊你妈妈回来不就行了?’倩倩又摇头又摆手。她说:‘那是大哥哥、大姐姐学习的地方,妈妈不许我去。妈妈说,我要是去了,她就不疼我了。’李爷爷轻轻地抚摸着倩倩乌黑的头发,沉默良久。”
文段并没有直接刻画林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而是通过描写倩倩与李爷爷的谈话,真实地抒写出了女儿倩倩期待妈妈早点下班的心情,进而从侧面烘托出了林老师的高尚形象。
同学们在写作文,尤其是写文学作品类文章时可以有意识地运用“虚实结合”的原理,写景可“幻景”,写人可“合成”,记事可“造事”。当然,这些都要以能给人“艺术真实”为前提,否则所写会变得虚无缥缈,使文章空泛贫乏,失去艺术感染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796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