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贵珍

   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来说,写作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只要一提写作文,大多数中学生都觉得无从下笔。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谓一语中的,因为只有读得多了,看得多了,自然而然就不惧写作了。然而,实际情况是中学生课业任务重,阅读时间少,即使偶有空闲,面对大量藏书,又无从下手。到底哪些适合自己呢?读哪些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这就涉及到一个重要的问题――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而且只有对学生提前进行指导,学生才能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课外阅读。针对这种情况,如何进行指导呢?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
   一、书目推荐
   语文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进行书目推荐。讲到小说时,可根据小说的特质,推荐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比如,鲁迅先生,可推荐其生平事迹,再推荐其优秀代表作,但必须对其作品进行精选,选取那些既能突出显示作家的风格,又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消化吸收的优秀作品。尽量不选长篇巨著,因为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阅读,甚至会大大降低学生的阅读动力,令其产生反感,因此,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要让阅读循序渐进;当然,对于这些篇幅较长的作品,教师可推荐学生放到假期去阅读,也可以请阅读兴趣强烈、有能力读完的学生把情节讲述给其他学生。
   二、方法指导
   可参照鲁迅先生的读书四法:1.泛览法。正如苏轼在《杂说・送张琥》中所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读书达不到一定的量的积累,是难以出巧的,必须多读多看,于不经意间积聚书中精华。无论是布局谋篇,还是遣词造句,都于无声中得到了提升。多读书,读好书,不仅可以提升你的文学修养,而且还可以提升你的精神境界。这样,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促成质变。正如小孩子学说话,有些东西不是家长刻意去教授的,但他却学会了,原因在于环境的影响,这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而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完成的。这是滴水穿石,不是立竿见影。因此,必须强调泛览。2.硬看法。有些书籍在内容上有些高深难懂,但文化价值却相当高,如果读下来,将使你在思想和写作上受益匪浅,这就需要我们用心用力去读,不是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吗?你可以把它分为几个大节,规定每天必须读多少页,一天天读下去,过一段你就会发现,你已经攻克了那些难关。《游褒禅山记》中写的好,“世之奇伟瑰怪,常在于险远”,就是说好的东西一定是需要人们去付出努力的,只要你能坚持下来,肯定会有收获的。3.活读法。读书的最高境界,在于学以致用,一方面实现了作品的文化价值,另一方面,提升了自己的文化素养,从而达到双赢。读书时要读到让前人的东西在你面前“站起来,动起来”,要把它和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它变得生动、主动,让书与我同在,书在我手,我在书中。不要为了读书而读书,不要读死书,死读书。前人早就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4.参照法。即对作者、作品内容及风格进行整体把握。前文已经提到这一问题,即对学生推荐书目的系列化问题。“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只有了解了作者的创作环境,了解了那个时代的特征,才能真正地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创作目的,才能真正把握作品的命脉;同样,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和个人经历不同,作品必带上作者的风格气质,只有了解了作者的风格气质,才能真正地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色。
   三、兴趣监督
   要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实时总结,看学生读完了哪些作品,还有哪些未读。可采用一些有趣的方法,比如,《邯郸晚报》上刊登的填鲁迅作品组成语的文章(见《邯郸晚报》2011年4月29日第12版),觉得很有意思,写在这里,供大家参考:
   1.头疼脑()()华正茂;2.漫山遍()()衣木食;3.馨香祷()()如东海;4.虚度年()()苑集枯;5.举一反()()腋成裘;6.得胜回()()金不昧;7.欣喜若()()问之学;8.刚正不()()经送宝。
   通过填成语,就可以看出学生对鲁迅先生作品了解的广度。可以让学生写简评,教师通过检查,就可以看出学生对先生作品了解的深度。对于完成得好的同学,务必给予奖励,增加学生的成就感。这一环节在整个指导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光布置不落实等同于零布置,学生毕竟是学生,自控性还达不到成人程度,因此,一定要促使学生完成阅读。
  
   作者单位:河北省涉县第二中学(0564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11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