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彩敏
语感是语文的核心。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具有重要意义,著名语感专家王尚文先生说:“语文教师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学生高品位语感的创造者:语文教师的困难之处,也在于他必须创造学生高品位的语感。”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的锐敏的感觉。”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这些论述无不表明,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是目前最急迫的任务。如何构建语感教学的模式,系统设计出语感教学的具体操作手段和方式,是我们语文教师目前的首要任务。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语感教学是纲,其他是目,纲举目张,否则纲不举则目也难张。下面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的语感培养浅谈几点拙见。
一、什么是语感
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具备了相当的水平的语感能力,在实际应用中表现为一接触语言文字,即产生正确的全方位的丰富的直感。在阅读时。语感能力强的人。不仅能快速、敏锐地抓住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真实信息,感知语义,体味感情,领会意境,而且能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见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诗句,立即会在眼前浮现出粉墙上挑着红花的杏枝,园内姥紫嫣红的春色,还有诗人驻足抬眼的神态,迅速感受到诗人欣喜的心情和爱春惜春的感情。进而获得美的享受,接受美的熏陶。
二、怎样培养语感
语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其中牵涉到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语感不是不可捉摸的虚无缥缈的东西。也不是天生的资质,与其他语文能力一样。是靠长期反复实践得来的,有意识地加强科学的训练,能促使语感的进一步形成。培养学生的语感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 引导学生对语言对象的整体感知 语感就是对言语内涵的一种直觉能力。所谓直觉。是指主体对外界信息结构的一种整体接受,是人脑对事物、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做出迅速的识别、敏锐的洞察、直接的理解和整体判断的思维过程。因而。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语感,就必须对语言材料进行整体把握,杜绝零碎的肢解。
语感的整体性指的是要把语言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完整地感受其表达的深厚意蕴,而不是对语言作词典式的支离破碎的、条分缕析的解释。在阅读教学中。一些老师总习惯于介绍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落大意、分析语言特点等一套:或者是对阅读材料进行条分缕析,割裂阅读对象各部分、各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甚至导致学生感到“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因此,一定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语言材料,并加强训练,逐步形成相应的语感。
2 引导学生掌握言语信息的迁移
夏丐尊先生在谈到语感时曾说:“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由新绿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由落叶感到无常、寂寞,这就是一种迁移。语感作为一个动态的行为过程,就是言语信息的迁移过程,言语信息迁移的前提在于丰富的语言积累。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汇集人类文明的宝库,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阅读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在这里他们可以自在地漫游童话王国。参观未来世界,可以随时与伟人见面和各种人交谈。他们与书中的主人同欢乐、共忧思,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从而唤起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憎恨,体悟到人生的真谛。同时,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奥妙,认知了语言的情趣,把握了语言的精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观。古人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正说明了只有通过大量的言语实践,实现言语信息的迁移,才能构建语感。因而,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促进学生言语信息的迁移。
3 指导学生涵泳揣摩
所谓涵泳。就是熟读精思,潜心体味;所谓揣摩,就是反复思考、推敲。此二者的目的都是“究其义蕴”。阅读教学时,应有意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读体味。如朱自清在《春》中描写春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可引导学生揣摩:小草为什么是“钻”出地面?用“长、冒、冲”行不行?为什么又是“偷偷地”?换上“悄悄地、慢慢地”好不好?“嫩嫩、绿绿”改为“嫩、绿”不是更简练吗?教师可用增、删、调换、前后改动的方法与原文比较,让学生体味。逐步培养学生对词语、句子的敏感性。
古诗语言凝练,一字一句包含着丰富的意境和深刻的含义。教学时应该把这些精美的语言瑰宝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和诗人运用语言文字的高超本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僧敲月下门”的“敲”,是品味古诗用词的典范。笔者在教学毛泽东的《长征》一诗时,为了帮助学生感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与“寒”的意思,先让学生回忆了《飞夺泸定桥》的内容,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一节红军夺取泸定桥的战斗录像,充分体验环境之险、水势之恶、敌人之凶、战争之酷,这一切作者就用一个“寒”字高度概括。但红军是坚强的,对革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你听,金沙江翻腾的江水拍打两岸,似乎给我们送来了阵阵掌声:温暖的太阳光照在耸入云端的山崖,似乎感受到了光明的未来就在跟前。此时此刻,作者感慨万千。激情澎湃,对牺牲了的战友的崇敬,对克服困难的坚定信念、对革命必胜的信心……作者把千言万语浓缩在一个“暖”字里面!通过对“寒”与“暖”的对比品味,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诗歌的内涵,体会到作者丰富的情感。学生的语感训练得到了落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17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