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夏大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往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一支粉笔一本书”的单一教学模式远远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多媒体教学手段进入课堂似乎已成必然之势,多媒体课件以其巨大的容量、更丰富的表现形式、更直观的感受迅速得到人们的青睐。
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确实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课文的背景材料,诸如作者的生平与思想、作品创作与发表的时代特征、作者的创作意图、作品的社会影响与人们的评价,以及对写作技巧的归纳与作品主旨的争鸣等等,教师都可以从相关资料中下载。语文多媒体课堂教学较之传统手段下的课堂教学确实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既让教师摆脱了备课中的烦琐、重复、低效劳动,又使教师体验到上课轻轻点击鼠标所带来的方便、快捷和随心所欲的乐趣。多媒体教学不仅受到了教师的青睐,而且也深受学生的喜爱。因为它可以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为一体,把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这是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所无法比拟的。如笔者在讲《胡同文化》这篇文章引入课文时,利用了电教媒体再现课文的情境:那狭长而又整齐、古朴而又陈旧的弄堂,把城市划割成无数个整齐的小方块。当我们被那些岁月的图画所感动时,传来一声纯正的京片子:到胡同去!现在的孩子看到的都是钢筋水泥构筑的建筑,这种北京城最独具特色的胡同镜头大家只在电视上看到过,并且都是惊鸿一瞥。这样,随着黄包车“司机”的吆喝声,情随境生,大家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
另外不可否认,网络上蕴藏着丰富的语言信息。以往学生语言积累途径仅仅局限于教材和少量的课外读物,而这些与网络所包含的语言材料相比简直是沧海―粟,微乎其微。教师可根据学生对网络感兴趣这一特点,将教科书的内容与网络这块宝藏相结合,并因势利导,让学生正确、规范地掌握大量的语言及其使用规律,从而使学生在语言积累的最佳期,更生动、准确地运用语言,为自己打下坚实的语文根基。比如,我们在讲授新课时,可以布置学生自己从网上搜寻相关信息,然后在课堂上与同学进行交流。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可以使学生完成知识上的积累。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当然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它的弊端。
弊端一:多媒体教学手段埋没了教师的个性和特长。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真正能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上课的语文教师并不多。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想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怎么办?当然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就一篇文章而言,网络上有取之不尽的资源,鼠标轻轻一点,相关的课件一览无余地展现在你面前,甚至有的课件制作一点都不用剪辑,拿过来就可以用,这的确大大方便了教师。但是在方便之余,我们也不可否认,这对于教师个体的思索也是一个禁锢之锁。这是一个框子,因为人家展示在你面前的是一幅降服你的图景,你在不知不觉中被动地接受了,于是在备课时自然而然地缺少了教师的独立思考,殊不知“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对文本的解读的切身体会被人家代替了、同化了。如果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师都直接下载课件,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无论是结构还是形式都千篇一律,教师的个性和特长将无从体现,教师组织教学的应变能力、教学特色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处理的深度、广度、板书设计等都将被埋没。这样的话还不如让学生通过电脑自学,长此以往,语文教师就要真正下岗了。
弊端二:多媒体教学手段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新课改要求我们还学生一个自由的天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学就应该以学生为本,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然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却无意中把教学过程程式化了,教师设定了一个固定的程序,体现的是教师上课前已有的教学构思,教师在课堂里做的只是顺着这样的程序去操作、演示、教学!要学生按教师的“圈套”发展,就得引导学生“上钩”,一旦学生“不配合”,就只好代替他们回答。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缺少必要的课堂读书、思考与讨论的时间,缺少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只能仰着脖子看画面,竖起耳朵听答案,一堂课下来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印象不深、理解不透、记忆不牢,理所当然地成为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知识的容器。这样的课堂使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完全脱节了,这种教学状况与“填鸭式”的教学手段同出一辙,违背了新课改的初衷。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多媒体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无疑可以推动知识传播手段的更新,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确:语文课可以用多媒体,但只能是学习语言的辅助,绝对不能冲击语言文字,绝对不能喧宾夺主,反客为主。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取利去弊,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各展所长,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优化语文教学过程结构,达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充分体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从而实现教育的信息化、现代化。
江苏省兴化市安丰育才学校(22576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21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