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将“作文欣赏”进行到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写作写作,当然要重在“写”,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将“写”作为我们作文课中的重点,于是,布置作文、布置日记、课外随笔、摘抄名言名句等就成为很多教师的不二选择。
  当然,熟能生巧,这种“魔鬼式”训练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确有一定的提高,但这样也使师生双方苦不堪言。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是繁重的,学生为了完成各项任务,就不能全身心地去感受和写作,当然也就不能写出高水平的习作。而教师面对如山的作文,批改也成了一个大问题:认真批改,必然要花费很多时间;不认真批改,又怎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又如何去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
  这个矛盾一直困扰着每一位教师,我们该如何走出这样一个“迷宫”?我们能不能换一种思路来思考问题?
  其实,写作能力与欣赏能力是息息相关的。因此,除了在课堂教学中用范文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外,在作文课中,也可以用各种办法来使学生得到自我提升。
  
  一、将“批改权”交给学生――“既问耕耘,又问收获”
  
  在作文欣赏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尝试过让学生互批作文,这样不仅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使学生能了解别人的写作风格,从而找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一箭双雕。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都是将评改要求告诉学生,第一步改错别字,第二步改病句……如此下去,学生把评语写好后交上来,就万事大吉了。但这种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批改模式只对一些有意识想提高的同学有效,而对一些自主意识不强的学生,就有点勉为其难了。
  怎样才能调动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并获得较好的效果呢?教师除了将“批改权”下放给学生之外,还需要对这种“权力”加以有效监督。
  我在教一篇以“学生”为话题的作文时,就在黑板上划了一个表格(如上图),实际上是提出批改的要求。学生对批改的要求明确了,在批改时就有的放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对这篇文章进行评价。当然,没有一篇文章能面面俱佳,我们的侧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发现某一处的闪光点,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地方,并写出理由。当然,对于其中的败笔,也鼓励学生写出来。
  写其他类型的文章也可以尝试这样去做,只不过要把要求稍微改动一下,譬如,可以从语言、构思、材料安排等方面进行展开。
  你会发现,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明显提升,而这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大有益处的。而且,学生在评价的过程,无疑也是一个思维、写作的过程。有时,你会发现,其中有一些评价性的句子,让你欣喜不已。如一个学生写自己在参加女子1500米长跑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时有这样一句话:
  我的眼前不再是终点那飘扬的彩带,而是一张软绵绵的席梦思,真想真想躺下去,好好地做个美梦!
  对这段心理描写,有个同学写出了这样的评价:
  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你,让我想到了我自己,甚至和我们一样艰苦拼搏的人。你的心只有我最懂,那是在濒临绝望时的一份祈求,我们不责怪你面对竞争时的脆弱。因为,你的心是真的,你的情是真的。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我们都会遇到许多艰难挫折,但我们不怕,毕竟我们曾真实地经历过,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挑战最艰苦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彰显自己,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
  你能说,这不是把批改权下放给学生所获得的最好的回报吗?这种评价方式,不仅对写文章的人,还是对评价的人,甚至对语文老师都是一个有效地促进。长此以往,还担心学生的作文不能提高吗?
  
  二、将“发言权”交给学生――听说读写水乳交融
  
  听、说、读、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除了强调学生多“写评”之外,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多“讲评”,试想,如果一个学生在口头表达上妙语连珠,那么他笔下的语言、材料的安排等,一定会是非常不错的。而农村学生不善表达,已成为制约其语文成绩提高的一大障碍。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敢说,还要让学生肯说,会说。因此,在写作话题的选择上以需要好好斟酌,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读:学生将自己的点评读出来。
  学生在“写评”之后,只能形成书面文字,我们要求他们“读”出来,这是对“写评”的一个升华。从照稿念,到脱稿讲,这需要一个过程,而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做到“胸中有丘壑”。学生在谈出自己的评价之后,可以由其他学生(当然也包括作者本人)对他的评价再评价。如此反复,课堂讨论的气氛非常热烈,在无形中,可能使一个人的观点在争辩中得到认可,每一个学生也在争论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这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写那些“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文章,给学生发展个性铺开了一条大道。
  2.赏:名篇欣赏。
  在作文讨论之后,老师可以找一些主题类似的名篇或美文,读给学生听,让他们去谈自己的看法。学生的视线由课内的有限空间迁移向课外的海阔天空,这是对作文欣赏的一种拔高,一种拓展。我曾经选取了学校东方文学社一位同学的文章,题目是《母亲的哈欠》,在简单介绍文章梗概之后,重点推荐了这样一个片段:
  当我再次抬起头看母亲时,觉察到她的眼睛微微地眯着,似闭非闭,但头却慢慢地、慢慢地往下垂、往下垂,当垂到快与膝盖接触时,又猛然“噌”地一下抬起来,眼睛也睁开了许多,并用手揉了揉那惺忪的带着血丝的睡眼,左右看了看,仿佛刚才在她的身边发生了什么事似的。“啊――”,伴随着的是一声长长的哈欠,并把手使劲地举过头顶,用力地往上撑着,身子也随着那哈欠声向一侧弯去,仿佛使尽了全身的力气。
  这篇文章班上的文学社社员都读过,很多学生对这个片段从各个角度进行了点评,其中有一则是这样的:
  令我感动的是,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致的感受力。一个普普通通的哈欠,作者并没有轻易地放过,而是将它放大、放大、再放大,从中,我们就不能不感受到作者那透露在字里行间中的对母亲的拳拳赤子之情,而且,还流露出对母亲一种深深的愧疚和自责。作者没有直接表白自己此时复杂的感情,而是通过对母亲这样一个“俗”得不能再“俗”的动作来尽情展示,从而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精彩!前面几位同学都只是从母亲爱子的角度进行欣赏,而这位同学却能体会出作者对母亲的爱。的确,爱是双向的,母亲不爱儿子,她不可能陪伴儿子到晚上11点,儿子不爱母亲,就不会有上文中认真细致的观察。
  通过上述做法,学生的视野得到了有效的拓展,同时,让学生把视线再次回归到课文。让学生查找学过的写人的名篇,如朱自清的《背影》,魏巍的《我的老师》等等,课后让学生去相互交流,或写一些读后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学生的思想是睿智的,只要我们善于去挖掘。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在不同的文章、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看法中,开始认识自我,开始体验到写作的乐趣。他们发现,原来作文的世界是如此的精彩。
  
  三、将“荣誉权”交给学生――作文欣赏的“发动机”
  
  在学生欣赏作文时,老师应始终贯穿一条红线: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讽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迸发出更大的激情。特别是在初次进行作文欣赏时,老师更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在学生写得较好或讲得不错的时候,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有必要对他的评语进行一次再评。随着不断地深入探讨,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一种“求”的习惯,这对学生平时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当然,更多的时候,学生的评述是“失败”的,这就更需要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千万不要武断地说,你的想法不正确,你这是错的等等之类的话,否则,不仅不能起到促进作用,而且还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进而不愿再作新的尝试,这样作文欣赏便走入了死胡同。其实欣赏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学生的评价,不是对与错的问题,而是好与更好的问题。学生“卡带”了,我们要顺着学生的思路,善意地进行提醒;学生偏题了,我们要接过学生的话题,恰当地纠正。在学生评述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还要适时地发动全班同学为这部分学生的点滴进步而鼓掌,这不仅是对他们本人的一种鼓励,更是对其余学生的一种潜意识的激励。
  记得有一次,一个同学在我迈出教室的那一刻,塞给我一张纸条,纸条上面写着这样一段话:
  老师,谢谢您昨天作文课的时候给予我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我非常喜欢写作文,但不善言辞,而您不仅在众多举手的同学当中选中了我,而且在我吞吞吐吐的时候,又给了我善意而理解的目光,在您的提示下,我讲完了,并不太好,但我却听到了全班同学的掌声。那一刻,我发誓,下次一定要讲得更好!
  当我看了纸条时,幸福极了!在肯定学生的同时,我也被肯定了。那一刻,我也发誓,下次一定要做得更好!
  有人曾比喻,学生写作是在“带着镣铐跳舞”。然而,通过对自己的、对别人的作文的欣赏,学生打消了对作文的恐惧,不再缩手缩脚,觉得写作已不再是一项“任务”“苦差”,而是一种自主的行为,我手写我心。由此,可以肯定,这样写出的文章能经得住考验。
  只有通过理解、支持、表扬、鼓励,让学生在作文赏析中得到一种心灵的满足――不仅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而且还获得了尊重,这样的课堂才会永葆青春和活力。学生也许只要一个善意的眼神,也许只要一个小小的提示,就能乐在其中,学好在其中。
  将作文欣赏进行到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92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