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命题要体现课改理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考的“导向”作用影响着教师的教,也影响着学生的学。特别是在新课程实验的最初几年内,由于评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考试在新课程评价中还将产生重要作用。因此,必须认真研究中考语文命题。命题要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坚持继承创新,体现课改理念,既要发挥中考对教学的“导向”作用,又要发挥中考对教学的“检测”作用。要让在课程改革实验中的师生感觉到,教学和考试不是两张皮,不要为应付中考而改变课改的方向。
一、命题要体现人文性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中考命题要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鉴于以往的语文考试更多地服务于工具性的弊端,课改实验区的中考语文要逐步地回归到本质,既注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又强化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一)积累 将“基础知识”的考查变为语文“积累”的考查,加大考试内容的文化含量。语言积累题目备受青睐,是总结我国传统教育经验,分析当前语文教学成效不高等原因之后作出的选择。以往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试题中大多是单纯的语文知识的内容,导致教学中把语文当成纯工具的技术训练。为了体现“新课标”理念,中考由单纯的“语文知识”考查转向“文化积累”考查,注重考查积累古典诗文、文化常识、名言警句、名家名作等方面的内容。这样命题,能引起对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功的重视,起到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动机与热情的作用,强化文化熏陶的功能。
(二)阅读 选文要体现人文性。“新课标”在教学目标中强调“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作为考查阅读能力的文章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浓厚的人文色彩。主题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强调人和其他生物的共存、和谐发展,强调人际之间的理解、关心和相互尊重。命题不能单纯考查“是什么修辞手法”“用了什么说明文法”之类的知识,如果阅读考查抽掉了人文内涵,而一味地考查语言文字形式,就会导致语文教学失去生命而暗淡无光。阅读考查要引导学生通过文章的形式领略其背后的人文理念,领会语言背后的意境,探究文章的人文底蕴。
(三)作文 命题要符合学生实际,内容上重考查学生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让考生人人有话可说,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社会热点、人类发展,把握时代脉搏,加深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重视考生人文底蕴和文字功力的考查要求。表达上不限文体,给考生以自由选择、扬长避短、驰骋才思、张扬个性的广阔天地。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展示自我个性,注重文化积淀,倡导人文精神,增强创新意识,抒张真情实感,培养思维品质。因此,对考生而言,一定要注意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加强自己的知识积累,积淀自己的人文素养,关心社会生活,做到博采厚积;同时,要做真人,动真情,抒真感,坚持自己独立人格和成熟个性。
二、命题要体现综合性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综合”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征。强调综合性,不仅仅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灵魂所在,而且也是语文考试必须探索与实践的一个重点。
(一)学科内部的综合。
1.语言运用与阅读、写作的综合。把“语言运用”题整合到阅读、写作中去考查,“语言运用”不单独设题。
阅读题中对语句的辨析、对文意的分析、答题的表述等,都是在考查语言的运用。作文题更是对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考查。把“语言运用”单独作为考查内容,这与阅读和写作的考查相重复。
“语言运用”单独设题考查,使语文教学陷入纯技术训练的死胡同。语文教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着技术主义倾向,肢解分析、零碎训练盛行,知识点、能力点之间相互勾连不够,孤立讲授,封闭练习,阻碍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形成。如“语病的修改”,过去作为一项考查内容单独设题。为了这一个题,有的教师考前要对学生进行几百个病句的修改训练。面对一大堆有“病”的句子,那些免疫力差的学生不仅没能治好语“病”,反而给传染上了语“病”。那些掌握了修改语病技巧的学生,虽能解答试卷中修改语病的题目,却又在作文中出现同样的语病。修改语病,成了一种答题技巧,而不是提高学生语文表达能力。这就是语文教学的事倍功半,少慢差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好的途径是什么?不是单靠某种语言技术训练,更重要的是靠大量的语言积累,多写多练,综合实践,形成语感。因此,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要强调综合实践性,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也要体现综合实践性。
把“语言运用”题整合到阅读、写作中去考查,“语言运用”不单独设题,简化了考查内容的繁杂,体现了语文的综合性,对语文教学更具良好的导向作用。
2.阅读考查中体现综合性。
首先,重视整体感悟能力的考查。阅读是一个“整体-局部-整体”的反复感受文章的过程。根据这一一般的阅读步骤,阅读题大体上可分为整体性试题和局部性试题。前者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结构思路、写作意图等的理解,后者考查学生对关键语句的揣摩、重点段落的理解、某种写法的分析等。局部性试题也必须以整体性阅读为前提。总之,阅读要坚持整体性原则。例如“结合全文说说这句话的深层含义”这类题,不停留在表层意思的理解上,而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全文,站在“文”的高度理解词句的深层含意。这样就在阅读考查中体现了综合性。
阅读题不能纠缠于个别词语、概念的解释,一味陷入支离破碎的词句分析,不能以单纯技术操作的测试来代替学生自主的体验和感悟。要摒弃那种相互割裂的、琐碎的命题形式。同时,也要防止用大而无当的引申、游离于文本的演绎来代替基本阅读能力的考查。
其次,重视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如阅读材料中疑难语句的理解,往往和一定修辞手法的运用、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内在脉络联系起来。例如“划线句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这类题,一般要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主旨等来进行综合分析。
3.作文考查中体现综合性。考查往往和某一阶段的社会热点问题、语文实践活动相关联,而不是单纯考查学生的记叙描写或说明、议论能力。作文是学生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的综合反映。因此,把作文作为考试重点,占分比例为50%。这无疑是一种导向,要求教师重视作文实践,让学生有计划地多写。
(二)学科之间的综合
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大多数为学科间渗透的综合。打破学科界限,提高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是学科完善和学生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
选材要注意跨学科的综合性,不局限于单纯的语文知识,而要广泛涉及多种学科的知识和生活常识,使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相互渗透。
试题中要求考生不仅要准确把握文章的语言特点及思想感情,还应能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来思考解答问题,即考查学生在对待自然、社会问题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导向。
综合试题,考查的不再是课程中单一的知识点,而是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但是要注意,语文始终姓“语”。命题材料涉及其他领域,而答案应该是语文的。如“量变引起质变,可以用哪个成语来说明这个道理?”答:“水滴石穿。”――这是语文题。“水滴石穿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答:“量变引起质变。”――这是政治题。如果把语文题变成了历史、地理、政治题,那就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
三、命题要体现实践性
“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一)考查读书积累,体现语文的实践性。考查学生平时的阅读量、阅读兴趣、阅读方法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等,引导教师把握母语的教学规律,千方百计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多读书,多积累,多交流,体现语文学科实践性的特点。例如:向同学们推荐一本你认为好的书,在表格内填写作品名、作家名、作品内容、读后感受、喜欢的理由等。通过这种考试让教师明白,我们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更不是单纯地“考教材”;不是单纯地检测学生教材掌握得怎么样,而应当通过教材这个“例子”,有意识地迁移拓展。
(二)考查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自主阅读能力,是从阅读主体来讲的。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读懂文章,摆脱对教师、教参、教学的依赖性。自主能力的考查,体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精神,是为学生终生学习着想。
四、命题要体现开放性
现代教育的开放性、多元性和主体性、创造性,决定了考试命题的倾向性。开放性试题就是在现代教育观念影响下出现的。所谓开放性试题就是指没有标准答案,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给分的试题。这类试题鼓励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多角度、开放性地思考问题,十分适合展现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一)内容的开放。试题内容多姿多彩,无论是生活现象还是科学前沿,都可以成为中考命题的内容。内容的开放,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丰富的涉猎领域、灵活的思维品质。
(二)题型的开放
1.默写题的开放。包括检测识记能力的默写题型、强调在理解基础上的默写题型、按某种要求默写的题型等。默写题的开放,加大了积累的数量。解答这类题,不仅对教科书中要求背诵的内容要熟记成诵,同时还要按照“新课标”要求,阅读文学名著,摘抄诗文名句。对名句的积累,要能够清楚明白地理解,准确得体地运用。还要求根据内容或其他特点进行归类,进行比较式的学习记忆。比如,同是描写月亮的诗句,同是思乡的诗句,就要放在一起背诵记忆。
2.阅读题的开放。“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种提法,改变了以往阅读者单方面消极接受的阅读理念。在语文中考命题改革中,应增加与之相适应的开放性试题。这种开放性试题,将成为中考阅读试题中的重要题型。
3.作文题的开放。“新课标”强调,作文测试应完全开放。中考要让考生写出好作文,作文命题必须注重开放性。巴金曾说:“我写作不是因为我有水平,而是因为我有感情。”开放性的作文命题,能够激起考生的写作激情,让考生思维的涓涓溪流毫无阻拦地流淌,泛起联想的涟漪,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最佳水平,写出好作文。
作文命题如何体现开放性呢?就是要使考生对作文题目的拟定、中心的确立、材料的筛选、文体的选择、写法的运用等等,都有较大自由的选择,能发挥各自的最佳水平。
题目,应体现现实性,贴近学生生活,紧扣社会热点,让人人有话可说,便于考生充分放飞思想,展现个性。立意,应体现多面性,让考生从不同角度构思。取材,要体现广泛性,引导考生善于从广阔的社会空间选择写作材料,捕捉敏感问题,结合自己的经历,写出独特感受。表达,要体现灵活性,能让考生选择自己最擅长的表达方式,尽情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过去我们在中考作文命题中过多地注重了学生求同思维的考查,在今后开放的中考作文命题、开放的语文教育应更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面对开放的时代、开放的语文教育、开放的中考作文命题,师生都应打破陈旧的思想禁锢,进行多元化思考,写出新颖的文章来。
(三)答案的开放。即不拘泥于答案的惟一性,而注意言之成理、自圆其说。
这类题注重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体现对问题的个性化和多元化理解。例如:某地中考阅读题给考生提供了一篇文章《生活中需要思索》,题目要求是:认真阅读上文,你读懂了什么?请以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即有问有答,能提几个就提几个,提出的问题越有深度、越有意义越好)。题目没有标准答案,考生可以写自己最想表达的内容,这样考生就有了一个不受任何拘束、自由挥洒的空间。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手,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研究性学习。充分利用丰富的语文资源,不局限于知识传授和单一训练,引导学生注重语文实践和综合性学习,要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
中考语文命题中开放性的试题,重视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考查,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思路更开阔,养成多角度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的习惯;有利于教师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的重视,鼓励学生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注意思维的发散和创新。最终有利于从根本上扭转语文教学的被动局面。
贵州遵义市教研室 563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94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