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小学师生互动现状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黎英兰

  [摘 要]:课程改革是新课程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的关键,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强调课堂互动,师生和谐,以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师生互动在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构建方面起重要作用。本文探讨了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小学师生互动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策略。
  [关键词]:农村小学 数学教学 师生互动
  
  引言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曾提出的教师要具备擅于了解学生、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的能力,《学记》中也提出“教学相长”等教育思想,这些都是师生互动的早期表现。目前,数学新课程要求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有效的师生交往,以促成教学的新文化。师生互动在课程改革中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应更加引起我们的重视。
  本文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农村师生互动现状进行分析,并得出一些对策以供探讨。
  
  一、师生互动相关理论概述
  
  互动是一种基于符号和语言的相互作用过程。师生互动是在教育教学情境下,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或学生群体之间在教学活动中的相互作用或相互影响。其根本目的是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思维,使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实施互动的关键是师生双方应共有互动意识,教师要做到师生平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
  师生互动是有着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基础的。首先,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和教育活动的基本结构,实质上是一种微观的社会。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师生之间双向互动,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其次,在社会学的视野中,互动被视作教育活动最基本的形式,被视为个体成长及发展的基本途径。再次,师生互动符合交往教学论和新课程理论。师生互动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强调师生互动性、互惠性的交往。交往教学论的主要观点是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最后,师生互动符合建构主义理论基础。小学数学作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就更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互动。
  
  二、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现状
  
  纵观当前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互动,存在着真正互动与虚假互动不同的互动形式。小学数学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形式,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农村小学师生互动存在如下问题:
  (一)互动意识模糊。虽然有些教师对小学课堂教学有独到见解和精湛的教学艺术,营造了和谐互动的教学环境,但有的教师对课堂师生互动的理解还很模糊甚至偏狭,将热闹等同于互动,教学中师生互动又被视为教育教学任务,对师生互动的价值认识还停留在工具性价值上。
  (二)师生言语互动存在表征性的互动。从本文对师生言语互动中的提问、讨论等常用的言语互动来分析,主要存在程序化的师生互动、主客化的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积极性低等三方面的问题。
  (三)教师利用非言语行为引导学生参与互动明显不足。非语言可分为辅助语言和体势语,是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的,在一节课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对师生互动产生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如不能恰当运用非言语进行教学,不能及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互动,势必会对师生互动的有效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导致农村小学数学师生互动问题存在的原因在教师方面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和教学能力有待提升,在学生方面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农村的小学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发言不够积极。在教学条件方面学校缺少必要的教学用具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生互动的开展的有效性,从而严重影响师生互动的质量。
  
  三、师生有效互动的对策建议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师生互动观念。
  和谐师生关系的第一步是转变观念,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教师要由“知识本位”的数学观向“以人为本”的数学观转变,促进师生之间实质性的互动。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是: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
  
  (二)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学生潜能的开发者,课程改革的研究者。转变观念,提高教学水平,迎接新课程的挑战是每一位教师无法回避的问题。为了全面提升老师的教育信念和自我发展的意识,一方面需要教师树立自我发展意识,积极参加培训和自我进修,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新课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校、教育机构和科研部门要针对教师素质结构现状,组织高质量的师资培训。此外,在过去的教学活动中,人们较多地关注教学活动的工具理性价值,而很少关注课堂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要恰当运用非言语行为辅助,辅助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有效进行。非言语行为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因此教师需选择利于课堂教学的非言语行为,教师应正确认识小学课堂中的各种非言语行为,力争合理运用,教师应注意手势语、身势语、面势语的运用,注意师生间眼神的交流。
  
  (四)调动学生积极性。
  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可见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才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才能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要求教师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互动,鼓励学生自觉参与互动,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另一方面,学生要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知识建构的重要性,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于教学过程中的互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07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