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合作探究教学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合作和协作,是二十一世纪现代人才基本素质之一,也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合作性的事业,而教师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合作性的职业。合作是个人或群体之间为达到某一确定目标,通过彼此协调而形成的联合行动。“一个组织若能持续不断地进行合作学习,运用系统思考模式尝试各种不同问题的解决方案,便可强化及扩充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并改变整体组织行为,增进组织的适应及革新能力。”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合作有改善教学系统中的社会心理气氛,促进人们非认知品质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提升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真确的人生价值观:提升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效能。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就是与同事进行共同合作,同理,学生在学校和社会的成长和发展,就是在合作中成长和发展。古人“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新教材的实施就设置了综合课程的教学模式,如科学、社会的综合课程教学。因此,建立师生合作探究教学的模式,发挥师生群体的力量,开发教学资源,组织学生活动,来完成教学已经是相当必要了。
为配合我校课题《农村中学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研究,我组开展了师生合作探究模式尝试的公开课,选普通班和试验班作对照。课后总结课堂情形,大致是:教师在举例,讲解之后,让前后左右的学生组成小组展开讨论。一种情况:普通班是教室顿时如炸开了锅,可你又不难发现,大多数学生交头接耳并不是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是趁机偷懒、观望、闲聊、被动的“倾听”、有的干脆思想开小差,把合作讨论当作与自己无关的事,自我控制和参与意识差,可能不熟悉,不习惯这种教学模式。另一种情况:实验班教室里学生寂静如水,部分虽懂不愿意参与课堂的合作学习,部分学生皱着名头。垂着头。不懂也不参与教学活动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沟通的意识不高。同一教学模式,教师集体备的课,反差却较大。主要原因是由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较差及教师的引导和管理不到位造成的,在这种模式课堂上,是以小组的方式来进行合作学习,是一个普遍的环节。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部分老师由于偏重于合作学习的形式而缺乏对合作的内涵的深刻认识,在实施和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形式时,没能很好的把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思维中引导出来。无法很好地引导学生利用合作的优势来学习内容的深化和延伸,而造成了合作学习方式的表面化,形式化。小组讨论正好成了部分生一个放任自流、思想开小差的机会,最后往往一两个“好”学生的回答作为总结性发言,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环节失去意义。
那么,如何在农村中学把握合作学习,体现它的实效性呢?我在课题研究的实践中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些尝试:
1.改变传统的班级组合形式,组建适宜的班级合作小组。这几年随着新教材实施,农村中学教改也在各地方大力提倡并实施,从组织和形式上看,教改只改变了教师教学形式和方式的多样化,并没有改变教师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是起参与作用。完全违背了新教材新教法的宗旨。只有在改变教师教学新式和方式多样化的前提下,同时改变学生所在班级传统组合形式,教师可根据学科特点和班级学生的构成情况,实施合作小组探究教学,合作小组的建设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基础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小组分组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性别、个性、兴趣、特长,优差,情感等方面合理搭配,以此来保证组内成员之间的异质性、互补性和组内竞争的公平性。当然,在适当的范围内,尽量让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学习伙伴,便于交流,使小组结构最优化。让学生在异质性中共同学习,发现、吸收更多“新信息”,从而利用合作性人际交往促进各“个体”在理智、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得到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生的成长就会由点及面,由面到全体的发展。
2.改变传统的教学风格,营造和谐的合作环境。农村中学传统的教学课堂座位是 “秧田式,定点分布”结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师只是填鸭式,满堂灌为学生传道而不解惑,对学生的智力,情感,兴趣,个性,差异的互补极为不利。而今我们可以以合作小组为单位来安排座位,可以是半圆形、圆形等等,组员按小组座位编号,组长坐小组中间。教师在教学中,有利于组员的互相帮助、组长的管理,也有利于讨论时选择不同水平层次的组员答题,从而形成信息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全方位的交流格局。起初小组长一般可选择那些人际关系较好,具有组织协调能力和较高威信的学生来担任,并进行有意识的指导,使他们逐步掌握领导小组的基本技能。但合作学习的特征之一就是“角色轮换、分享领导”,小组长不是固定的,可以根据需要由组员轮换担任。此时可让原小组长充当辅导员并协助新组长管理好本小组活动。这样不仅有利于发学激生学习的主动性,努力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达到完善人,锻炼人的最终目的,它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谋取某项知识以合作为基础的师生观,而且有力与组员遵循小组规范,共同协作达到小组合作目标。为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并能很好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当然,我们也应给予合作学习充足的时间,在小组表现中应尽可能的让不同程度、不同特长的学生尽情地发挥,尤其是激发那些学习困难者的兴趣和自信,使多数学生能很好地完成合作学习,即便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有疑惑问题而不解时,合作小组成员可以为其解惑,从而在合作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集体观念,健康心理和正确的价值观。
3.改变传统教师的主导地位,注重教师的合作作用。在“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学过程是开放的,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的、和谐的。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学习者和服务者,她与学生一起去探索,去发现。小组成员之间是“荣辱与共,积极互赖”的关系。小组合作学习时,允许学生自由讨论,自由争辩,允许学生自由提问,使学生的个性和情感得到良好的发展。让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为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在课前应准备好几套同步的学习内容,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人而异,满足不同需求,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强调“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代替;学生自己能够思考的,有问题教师决不暗示。”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搞科学研究,从小培养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当然,在合作交流学习中,教师不能放任自流地让学生展开讨论,而应参与其中,了解情况,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有时还可以直接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去。这对于物理课的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久而久之,组内学生对不同问题的见解、思维方式互相影响,每个组员也会理解明白,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思维的方法,越来越感到自身的价值,增强自己学习信心。当然,这也离不开教师的激励,老师的评价会让学生看到自身的优点,发现不足之处,从而增强合作、探究的兴趣。
4.改变传统教师包揽管理模式。注重师生层级管理方式。在农村教育教学中,教师教育教学的管理模式是“家长制”,教师高高在上,教师说什么,学生就听什么。教师让学生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教师的绝对权利是不能超越的。学生只能言听计从,按部就班。学生的个性,情感,兴趣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在压抑的环境中,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出现心理上的“逆向”发展,特别表现在中学阶段出现逃学,厌学,顶撞家长和老师的现象。而在合作教学管理中,由教师的单独直接管理下放到学生小组学生组长的管理,小组长管理小组各项工作,教师只是做宏观调控。这样教师的管理就有面到点,由粗放管理到集约管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平等合作,学习,管理。学生在心理上是平等的,情感上是融洽的,学生在开放轻松的环境里能尽可能地释放自己的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自尊,自强的个性。
总之,在新课改环境下,让农村中学学生学会师生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新时期教师的职责,让学生有效地合作学习更是我们农村教育工作者的追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10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