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教育不能回归儿童生活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章对教育能否回归到儿童生活进行了探讨,倡导教育应当立足于儿童生活,引导儿童向理想生活前进。
  关键词:教育;回归;儿童生活
  
  在提倡素质的今天,教育与生活的关系问题再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本文中,作者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历史性回顾,并进行理论探讨,对这一命题做一彻底总结。
  
  一、教育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
  
  从学校教育的产生、发展到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师生使用的教材、教法、手段等,又有哪一样和生活没有关系呢。但是教育和儿童的生活又是否紧密相关呢?我们的教育主要是青少年教育,然而遍观我们的教材、教法、教育制度、教育过程无一不是成人生活的翻版,又有多少考虑了儿童的心理,儿童的生活呢?我们把我们所认为的太多的生活经典硬灌给儿童,认为这是儿童将来生活所必需的东西。试问我们究竟是否有权这样以粗暴态度剥夺儿童以童心看待世界和理解世界的权利呢?在教育过程中,儿童仍未受到应有的尊重,并被当作小大人对待,强迫他们接受这个成人世界在学校生活的完全翻版,被迫机械接受他们理解不了的礼仪和外部规则。以至于学生视师长如寇仇,视学校如囹圄。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人作为自然人和社会人的属性都是活生生的,教育与“生活世界”的脱离,致使教育远离这一目标,并成为了扭曲、折磨、压制人的工具。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与儿童生活密切结合,回归儿童生活。
  
  二、教育能否回归儿童生活
  
  (一)从教育史上的探索看,教育回归儿童生活是不现实的
  针对教育严重脱离生活的现象,杜威开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药方。杜威认为生活的涵义是:“我们使用‘生活’这个词来表示个体的和种族的全部经验。……‘生活’包括习惯、制度、信仰、胜利和失败、休闲和工作。”“生活即是发展;发展,生长,既是生活。”“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即是生活。”他公开声明,他与斯宾塞把教育看作生活的准备的主张完全不同。因为一旦把教育看作是为儿童未来的生活,必然要教以成人的经验、责任和权利,而忽视了儿童此时此刻的需要与兴趣,结果,教育仍然回成为一种“外铄”的东西,重复了以往旧教育中儿童的被动地位。因此他要求必须把教育与儿童眼前的生活溶合为一,教儿童学会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乃是教育的本质的一个侧面。在传统教育严重脱离实际社会生活的情况下,杜威的要求有利于使教育与生活特别是与儿童参与其中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这一点是有一定程度的实际意义的。
  一些人在寻求真理,批判旧事物时往往习惯于“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不仅谈不上问题的解决甚至还可以说根本没有认识到问题。他们只知道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而却不知如何去做。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是把社会生活引入学校,是在鸟笼里造一个树林。生活已经失其真,因而提倡一种把鸟儿从鸟笼放回树林的教育――生活即教育。而这似乎更是矫枉过正,走向了错误的对立面。有着取消学校教育回到原始状态的教育的嫌疑,妄图把学校教育消融于社会生活之中。如果教育完全回归儿童生活,其各种改革将注定是要失败的,这一点已经被历史证明了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二)从教育自身的特点看,教育不可能回归儿童生活
  正如“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样,教育同样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育有着自身的特点决定着教育不等同于生活。教育应该具有理想性,引导人们朝着理想的目标靠拢。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理想人格的建构和对当下社会现实的批判。教育目的总是指向未来的,教育所要培养的人不是为简单适应现实的社会生活,而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适应来改造现实,为未来社会培养社会成员。教育应当培养人们理想中的人,从而实现社会的改造。因此教育虽然基于生活,但应高于生活教育应该有超越性。如果教育片面追求与现实生活的适应和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将削弱教育引领时代、提升社会的功能。
  从学校中师生关系来看,它也不能回归儿童的生活。学生的心灵是不成熟的、幼稚的、可爱的。我们的确应该尊重儿童的个性、儿童的自由。但我们不能放任儿童的自由,一味放任则将助长可悲的自私、自负、鲁莽和不顾他人权利等种种现象。要素主义教育家巴格莱指出:未成年人依赖成年人的教导和训练,……教师作为成熟了的成年人来教导儿童要比儿童自己指导自己“有资格的多”。……儿童的智慧、能力的发展也要靠教师来引发、教导才行。斯金纳对于这种错误观念批评道:“在教师不予指导的自由学习情境之下,学生将陷入另一种不自由的控制之中。”此外,教育的其他特点也决定着教育不可能回归儿童生活。
  (三)从家长的角度来说,教育也不可能回归儿童生活
  众所周知,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人要想在这社会上立足并且立的很好,只有不断延长它的学习年限,甚至延伸到胎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他在竞争中不至于落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很多家长的共识。正如一位母亲面对竞争压力大的现实接受英国记者采访时所说的那样:“现在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我从小就得让孩子知道,眉毛上的汗水与眉毛下的泪水,必须选择一样。越早地做出正确的选择,越容易在竞争中获得成功。如果我还他一个童年,那我就要欠他一个成年。”
  综上所述,教育回归儿童生活只是人们一厢情愿的梦想,幻想儿童在自己的活动中开心地、毫不费力的取得好成绩而不需付出多少辛劳、汗水,只是表达着人们对儿童幸福、快乐成长的美好希望与祝愿。作为学校教育,应重视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现实的生活,并且充分提供适合于学生年龄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在生活教育中学习并重组生活经验。每一学校教育阶段的学生,其求学生活经验充实而快乐,他将来离开学校进入社会时,也不至于跟社会的要求脱节,这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准备生活。因此,教育应当立足于现实生活,充分运用现在生活,以准备将来生活,朝着理想生活前进。
  
  参考文献
  [1]何齐宗. 教育原理与艺术[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孙培青. 中国教育史[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11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