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的一段“全纳教育”数学教学实践回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鹏程

  摘要:“全纳教育”是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提出,而在2007年左右才被广泛知晓的新的教育理念,强调的是“零拒绝”特殊学生,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会遇到有特殊困难的学生,笔者结合近年来出现的“全纳教育”理念对教学实践个案进行了回顾反思。并写下一点体会。
  关键词:全纳教育 数学教学 实践反思
  
  近期在参加“知行中国―中小学班主任国家级远程培训”学习中,接触到一个新的教育概念――“全纳教育”。这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主张普通学校接纳所有的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
  回顾十多年的教师经历,不禁想起带过的一个学生“杰”。 笔者是初一开学时接手他所在班级数学教学的,他是个很普通的男孩,除了身材单薄,还有第一眼就看到的近乎卑怯的目光。在随后的几天里,笔者从班主任、家长和孩子们那里了解到,他是后进班的学生,学习跟不上,性格内向,属于学困生类型等等。笔者知道这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孩子.
  1、调查摸底,找准合适的目标定位
  初一数学虽然是从起步开始,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在学习习惯、思考方式、暑期预习等方面差异是现实存在的,给每个学生摸底是教师教学的前提,尤其是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无论他是正常的,还是特殊需要的,他都是笔者的学生。笔者从家长和学籍册以及杰的小学同学等途径了解情况,他小时候有过一场病,头脑反应慢,理解能力差,忘记的速度快,学习的习惯不好,但是很听家长和老师的话,不调皮等等。
  教师合适地为学生定位是学生起步的基础,也决定着今后学生的发展方向和速度。于是,笔者迅速地开始对杰“贴标签”,并在课堂和课余公开场合不断地宣传:他不是笨,是反应慢了一点点;忘记了没关系,多复习就行了;不是学不好,是学习的习惯没有掌握好;他是和我们一样的正常人―实际上确实是正常的;……这是笔者的定位,也是笔者和他的下步发展方向。
  笔者看到杰的眼光亮了一下,这表明他对这种定位很满意,从同学们善意的笑声里也听出了接纳的意思,大家看杰的眼光也和善起来,交往也多起来,杰的头不再是低着身子也不再是趴着的了。
  2、量身定做,搭配合适的教法学法
  虽然每个孩子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但是在教育措施的上,还是要尊重、注重个体差异的,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在学生遇到困难、有问题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支持,要在学生取得成绩和进步时给予赞赏和鼓励。面对杰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必须调整教学方式和评价标准,及时指导和培养形成合适的学习习惯。
  在课堂教学安排中引入层次教学的理念,根据学生的学力情况分成优秀、良好、一般和加强四个层次,在考虑整体教学的基础上再隐蔽的单设一个层次,同时做到尽可能地考虑到杰的学习困难和障碍,兼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要,确保有限的教学资源和教材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利用。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但是课堂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师不可能兼顾到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因此在课后的教学辅导中根据杰的情况,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根据实际学习情况提供额外的帮助和支持,让课程来适应个体的需要,成了笔者课余时间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在学习方法上,针对反应慢、基础弱的情况,尽可能的把预习工作交给他自己去做,启发他寻找需要的准备知识,指导他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来尝试解题,锻炼他的主动探究意识,在自己的不断前进和纠错中培养勇气。适当延长他的学习时间,控制学习强度,降低学习的压力,在坚持中培养自信心和自控能力。在学习目标上,要求他保证达成基本的要求,可以尝试高一点的难度。经过努力,他可以在课前基本完成预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压力减小,能够和同学们很好的融入课堂氛围中,这成为他走向自信的关键一步。
  3、友情互助,营造健康生存环境
  班级是一个学习的集体,学生学习或活动有问题,不仅仅是他个人的问题,也是班级集体建设要解决的问题,因为有问题的学生属于学习集体,是班级大集体中的合作者。我们要让所有的孩子,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和正常需要的孩子,都融合在一起,强调的是融合,是心与心的融合,而不仅仅是坐在一个教室里。
  因此,在课余时间笔者有意识的靠近他,一起聊天、玩耍,关心生活、锻炼身体,激发兴趣,打开自卑的心结,同时扩大他和老师的交流范围,争取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要求同学们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在此基础上接纳和团结帮助他,让他从自卑和孤立的心境中走出来,让同学们在交往中认识到在学习和生活中他是个正常的好同学,互相帮助,一起成长。而同学们在接触中也慢慢感受到了他的努力和勤奋,进而从旁观者到接纳合作,想方设法和他一起战胜因难,学会用集体的力量来改变个人的问题。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杰精神面貌发生的显著变化,真正融入了和这个和谐的班集体,卑怯的眼神已经被快乐和坚定的目光所取代,从一个只会缩在座位上的小男孩变成了敢在讲台上做题目的中学生,课间也和同学们一起追闹,学会了幽默和开玩笑,老师和家长都很高兴的看到了可喜的变化。
  在2007中国杭州国际教育创新大会“全纳教育”论坛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官员雷纳多•奥佩蒂说,全纳教育理念没有排斥,没有歧视,没有分类。笔者在实践和反思中体会到,无论是来自老师的还是同学的不理睬或是排斥,都只会让杰更加孤僻和自卑,会导致班集体中一个孩子掉队,这是教育的失败,也是学校和教师的失职。在成功的同时也体会到,由于学生的不同需求,我们德教育需要更强大的集体合作,在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家校之间、家庭内部建立广泛的合作.共同创建一种接纳孩子的氛围,依靠集体的力量来完成教育过程。
  
  参考文献:
  [1] 黄志成著.全纳教育展望――对全纳教育发展近10年的思考.全球教育展望,2003(5)
  [2] 黄志成著.全纳教育:建设和谐社会的教育之路.中国教育报.2005年3月4日第6版
  [3]陈玉琨著.教育评价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57~170
  [4]王汉谰著.教育评价学.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5 39~42
  [5]王孝玲著.教育评价的理论与技术.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6~57
  [6]天山著.教育评价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78~241
  [7] Center for studies on Inclusive Education http://www.inclusion.uwe.ac.uk.UNESCO(艾丽《全球教育展望》2005年第2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16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