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具性到文化性:中小学英语教学范式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社会迫切需要具有多元文化意识的英语人才。目前,加强“文化性”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外语教学改革的普遍趋势。为此,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也必须改变过去以“工具性”为导向,片面强调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漠视文化教育的现象,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还英语教育以“文化性”。其具体措施包括:改革英语教材。加强文化内容的合理配置;更新教师观念,加强文化教学的有效实施;转变评价价值观和评价内容观,将文化内容纳入英语评价之中。
关键词:英语教学;工具性;文化性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1)01-0061-03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的对外交流明显增多,在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舞台上也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然而,相对于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民众接受良好教育的强烈要求而言,我国的英语教学观念还比较落后,内容、方法也比较陈旧,导致很多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投入很大,学习效果却不太理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大英语教学改革的力度,使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和英语教学观念,改进英语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一、加强文化性是外语教学改革的普遍趋势
(一)语言的本质
要改革中小学英语教学,首先要澄清对“语言”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正确的英语教学观念。
大多数一线英语教师一般只看到语言的交际功能、语言的工具属性,而忽视了语言的其他属性。他们普遍认为:“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外语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实用性非常重要。”
钱冠连对这种唯工具论的认识予以了否定。他认为:“语言当然有其工具性的一面,但语言的本质远远不是工具论能说清楚的。不认识语言的非工具性方式,就不能说我们认识了语言的本质。不揭示语言的非工具性的一面,就大大地歪曲了语言的本相……语言不是思想的工具,语言本身就是包括思想方式在内的一整套生活方式或游戏方式……语言作为文化载体,生活在其中的人,远远不是拿语言作表达媒介,而是将语言作了本土文化心理的依托之物。”
(二)全球化趋势下的外语教学改革取向
对语言文化性的认识反映在语言教学上就是对语言与文化相互关系的重视。“语言教学要涉及文化”并不是什么新事物,这一理念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随着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增强,许多语言学家相继提出:语言的学习必须包括文化的学习,包括了解目的语国家的历史、风土人情等。进入20世纪,多元化进程的加快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文化教学的认识。人们意识到不仅是语言能力,文化知识的匮乏也会造成国际交往的障碍,因此,外语学习更加强调文化学习。
我国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以下简称《课标》也将培养文化意识作为英语学习的五个方面之一。《课标》指出: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学生通过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加深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培养世界意识,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课标》对文化的学习可以界定为以下几个层面: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对比本土文化和目的语国家文化;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课标》对英语文化学习的描述是切合多元化社会需要的,但《课标》的实施却不尽如人意。
二、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一)工具性教育始终占统治地位
长期以来,许多英语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进行英语教学改革,包括教材改革、教法改革等,其中不乏新的理念和方法,但在贯彻实施中却总是被打了折扣。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功利主义思想在作祟。
许多教师的为数不多的创新课、公开课体现了改革的新理念,但其大量的常态课是为提高升学率服务的。对于这种做法,许多教师无奈地表示:小学要保证小升初的成绩,初中和高中主要受中考和高考指挥棒的引导。考试的压力使他们不得不延续立足“双基”
(基本知识、基础技能)的老方法,沿用“题海战术”这一备考的法宝。许多教师认为,拓宽学生思路,渗透文化意识等在常态的英语教学中是不可能的,一方面是由于课时不够,另一方面则是这些与考试关系不大。
这种以考试为最终目的的中小学外语教学扼杀了许多英语学习者的兴趣。笔者在三所中学所做的关于“英语学习动机”的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工具性动机(认为英语学习可以给他们带来诸如升学、就业等实际价值的动机)的分值远远高于融入性动机(认为英语学习能够帮助他们拓宽视野,深刻了解并融入目的语国家的群体和文化的动机)。另外,学生在选择英语阅读材料时,有超过一半的初中生(50.6%)首选英语课本作为阅读材料,而有28.4%的学生把《英语学习辅导报》。(一种以习题为主的应试辅导材料)作为他们英语阅读材料的第二选择。对学生的访谈发现,他们的这种选择主要是为了提高英语学习成绩。他们没有时间考虑自己的阅读兴趣。
由此可见,虽然我国倡导素质教育已很多年,但考试的压力使得英语教学还是被应试教育所左右。
(二)教学中认识不到位导致实践中漠视文化教育
虽然有的教师已经开始进行文化教学,但他们也带着一些疑惑,最主要的是“文化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在谈到文化教学时,曹文提到了文化教学的两个层次,即文化知识层和文化理解层。前者培养的是了解文化的文化观光型生存技能;后者培养的是理解文化的具有参与者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语言学习者。笔者认为,文化教学还应该有第三个层面,即文化反思层。英语学习者在了解并理解世界文化丰富性的同时,还要具备通过对比达到鉴赏、反思母语文化和其他文化形态的目的。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对文化的理解有失偏颇,将文化定义为狭隘的表层文化符号和人们的行为方式,而且一般是目的语国家(即英语国家)的文化。这就导致文化教学仅仅停留在第一个层面,即对文化知识的介绍层面,且在介绍中还忽视了母语文化和非英语国家文化,没能使学生意识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另外,这种表层文化的介绍形式难以引发学生对文化更深层次的思考。
三、在英语教学中切实实施文化教育
(一)改革教材,加强文化内容的合理配置
教材是文化的载体,教材体裁和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文化学习的效果。目前在全国广泛使用的人教版、北师大版和外研社版的中小学英语教材都强调了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增加了文化学习的板块,但从文章体裁和内容的编排上还有待提高。
1.课文体裁分析
《课标》在文化的定义中提到,文化不仅包括表层的如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文化行为和文化符号,还包括深层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这一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该如何体现呢?
中外许多学者认为,文学作品是帮助外语学习者了解、反思目的语文化的极佳素材。恩格德斯(Enguidanos)强烈推荐把文学作品作为文化教学的素材,他认为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学习者不仅能了解表层的文化符号,还能挖掘其中内在的文化内涵,并更好地鉴赏外国文化的价值体系。这里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包括故事、诗歌等形式。针对低龄的学习者,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文化内涵丰富的小故事。韩宝成在谈到我国英语基础英语阶段的教学内容时也提出了教材中选用“故事”的建议,因为生动的故事不仅能够激发英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传递大量的文化信息。
但目前我国中小学英语课本中却难觅文学体裁。以人教社出版的中学教材为例,初中基础阶段的教材主要以对话为依托,引导学生操练基本语言点;高年级的教材中虽然有阅读的段落,但没有故事性强的文章。高中阶段的25篇主课文(即教师在课堂上精讲的课文),只有一篇属文学范畴,其他都是说明性文章。
2.课文内容选择
通过分析人教版的高中英语教材的主课文,笔者发现,教材内容的选取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多样性,涵盖了目的语国家文化、本族语文化、非目的语国家文化等方方面面。但相对而言,母语文化(占16%)和文化对比的内容(占8%)所占比例较少。要实现课标所提出的培养学生文化对比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两方面文化素材的配置还可以适当增加。
随着世界多元化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世界公民意识”变得越发重要。“世界公民”首先要充分了解本土文化,增强身份认同感,同时还要尊重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文化。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英美文化的同时,不要漠视本国文化,还要兼顾更广泛的文化学习。为此,教材应该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内容。
(二)更新观念,真正在外语教学中实施文化教学
为适应多元化社会发展的需要,英语教师必须把文化教学作为英语教学的一部分,在日常教学中切实加以实施。这无疑给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英语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多元文化素养,能够识别并深刻理解英语教材中文本所承载的文化符号、文化行为以及价值观念等因素,从而更好地以教材为依托,向学生传递文化信息。同时,教师还要有良好的文化“嗅觉”,了解世界文化发展的最新动向,及时向学生推介。
其次,英语教师还要注意在文化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培养学生文化学习的兴趣。在文化讲授方面,教师既可以采取直接教学法,如分专题给学生讲解文化知识,也可以采取渗透教学法,把文化知识渗透到日常的英语教学中。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文化意识,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启发学生对文化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三)转变评价价值观和评价内容观,将文化内容纳入英语评价
“一项好的考试应当对教学有很好的反拨作用。”而我国目前的很多考试却束缚了英语教学改革,阻碍了英语教学中的有益尝试与创新。因此,我们必须改进评价价值观和评价内容观。
1.变单一教育评价观为多元化教育评价观
单一教育评价观是指以升学率为唯一标准的评价观。这种观点导致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使考试成了教学的工具,教与学完全受考试的控制。
由于我国教育发展不均衡,短期内取消高考、中考等以选拔为目的的地区或全国统一的常模参照性考试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可以在评价方法上有所创新,避免“一考定终身”,这正是多元化教育评价观所倡导的。多元化教育评价观主张打破单一的评价方法,采用多元评价方法。
具体到考察文化意识,我们可以根据教材中体现的不同文化知识点,分阶段对学生进行检测,而且将平时的检测成绩计入总成绩,以促进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学生检测可以采用个体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在一些发达地区,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促进学生和外国学生的网上交流。教师通过实时监控,评价学生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体现出的语言能力、文化对比能力和反思能力。
2.变“以‘双基’为基础的评价内容观”为“以全面发展为要求的评价内容观”
以“双基”为基础的评价内容观忽视了语言技能、语言知识以外的其他英语学习内容,包括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无法全面体现学习者的英语学习水平。以全面发展为要求的评价内容观则旨在对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能力做综合的评价,这其中也包括对体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文化意识”的评价。评价学生的文化意识可以包括考察学生的文化知识和文化对比、反思的能力。前者通过主、客观题型都可以得到检验;而后者则要通过主观命题加以考查,如让学生回答问题,或者撰写反思笔记等。
总之,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多元化的特征决定了加强文化性是外语教学改革的普遍趋势。这就要求广大英语教育者要通过加快教材、教法和考试方面的改革,真正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学,培养时代需要的具有文化意识的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韩宝成,关于我国中小学外语教育的思考,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300-302
[2]钱冠连,不当交际工具使用的语言:西方语言哲学研究(之二)[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2):2-6
[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EB/OL],(2008-11-18)
[4]曹文,英语文化教学的两个层次,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3):10-14
[5]陈申,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62
[6]杨惠中,桂诗春,语言测试的社会学思考[J],现代外语,2007(4):368-37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30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