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感悟积淀 言之有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鲁迅先生曾说,写作不是凭空的,也不是实打实的,只是把在这个人身上发生的典型事例移栽到那个典型人物上。一句话,写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丰富的感性积累才会有精彩的文字空间。
  [关键词]阅读;应试教育;丰富知识
  
  有一天早晨,我到三年级教室转转,听到一位男学生在读着:“早晨逗号天气晴朗逗号我们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上学去句号……”我很好奇,走上去了解。原来,这个孩子在读一本作文选。他说,老师要求背熟的,考试时照着默写就能考得高分了。后来,与老师交流,他们说,习作真的很难教,孩子们不知道怎样写,没东西可写,一篇习作,学生往往是几句话就交差了。所以只能叫他们读熟几篇文章,考试时对号入座就能得到高分了。听了之后,我的心很沉重,思考着我们小学生为什么就没有东西可写?小学习作教学到底应该怎样去解决内容的问题?
  为此,我深入到各班调研,通过听课、评课、召开师生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探讨,我认为,造成小学生言之无物的原因有:
  ①学生的阅读面窄。由于缺少或没有课外读物,孩子阅读量不够,阅读面窄,同时小学生的信息交流不通畅,学生的见闻受到限制,加之教学作文的方法不当,所以上作文课,学生就觉得无话可写。
  ②学生的生活过于单调。学生的生活圈子小,接触面不大,加上现在的安全问题第一,学校为保安全,什么活动都不敢也不想开展,有的甚至连体育课也不想上。长期“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学生写出的作文也是干巴巴的,毫无生气可言。
  ③不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小学作文教学长期以来陷入了假、空的深渊。内容单一,缺乏真情实感。原因之一就是学生不会观察、体验生活,对生活中的事情冷漠无情,熟视无睹。
  ④应试教育、评价方式造成。长期以来,应试教育造成教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应试而学。评价学生作文时,不分高低年级,一定要结构完整,特别是所选取的事例一定要有意义,有意义才能高分,没有意义的习作不能得高分。其实,生活中那有那么多有意义的事呢。其结果是,一方面教师害怕教作文,对习作教学束手无策,学生害怕写作文,视习作为酷刑,对习作毫无兴趣可言;另一方面,教师迫于“考试”、“评比”等的压力,又不得不进行强化训练,学生只好为应试而作文,为作文而造情,言不由衷,胡编乱造,敷衍凑数。
  如何解决小学生习作的内容问题呢?
  《语文课程标准》说“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课标把“作文”改为“习作”,强调学生作文属于练习性写作,意在调低要求降低难度。习作的指导,要从内容入手,再到形式。
  
  1 扩大阅读,丰富知识,读写结合,厚积薄发。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要多读课文、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阅读是学生获得写作素材的基本途径。
  抓好课内阅读。新课标所选课文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吸引力,阅读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多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多做读书笔记,多背诵,争取把课文全背诵。还要联系课文,适当模仿,仿中求创。人的。生都是“模仿”开始的,仿也是仿“渔”而不是“鱼”。如四年级上册《火烧云》课后的小练笔,是要仿出排比、拟人、比喻的写作方法。读写结合,由仿到创。教材中的阅读与习作结合紧密,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好“有意、有机、有序、有效”地原则,以读促写,以写带读,使阅读与写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习作训练的本身提倡“由仿到创”,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学会“仿”,通过模仿,逐步掌握表达的要领,把课文的写作技巧转变为学生自己运用自如的表达技能,从而实现由仿作到独立写作的发展,达到“创”的境界。如三年级下册《山村的早晨》,孩子读完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像作者那样观察早晨的景色,对比作者写的,再模仿着写自己家乡的早晨。
  大量阅读课外书籍。课标要求,小学生在第三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可见课外阅读的重要。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道出一个深刻道理:文章源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古代的一些文人学士,如韩愈、苏东坡……他们压根就没学过语法,修辞、逻辑,但能写出千古流传的好文章,其奥秘在于他们熟读乃至背诵过大量的优秀作品,形成了敏锐的语感。所以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有赖于多读多背,实践证明,运用语言文字,写作能力的的形成,也需多读多背,课内多读,课外也需多读多背。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朗读训练。要求正确朗读好词句篇,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还要适当增加背诵的量。通过读、背使学生把课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提起笔来就不会难了。
  
  2 多种形式开展活动,为习作提供素材。
  
  鲁迅先生曾说,写作不是凭空的,也不是实打实的,只是把在这个人身上发生的典型事例移栽到那个典型人物上。一句话,写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丰富的感性积累才会有精彩的文字空间。小学生习作顶多只能算是文学的萌芽,绝不能要求学生习作是高于生活,提炼生活的作家作品,但是一定要要求学生习作要来源于自己的生活,要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写作的素材,写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写自己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因此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正确地积极地对待生活。一个对生活麻木,对周围一切熟视无睹的人,不会发现生活中的美,也不会对生活有所感悟,更不能写出多么动人的文章。常言说:文品看人品,其实人品才是文品的根本。
  特级教师张化万认为“玩得痛快,才能写得有味。”要“放开手脚和小伙伴们玩个痛快,去壮胆放鞭炮放焰火,去赶集看花灯,去自己制作门帘……那里,你会发现许多旁观者发现不了的细节,获得最真切痛快的感觉,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写出有声有色、真切感人的文章。”要想学生玩得痛快,教师就要精心安排一些与学生有关的活动,不仅可以充实学生生活内容,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促进个性发展,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养好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有效地解决了作文“无米之炊”的问题。例:如化州的年例,教学生做元宵、灯笼、飘识;植树节,每人种养一盆盆栽植物;儿童节,安排各种庆祝活动;教师节,开展慰问老师、给老师写信的活动;国庆节,举行智力抢答等。平时,也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活

跃气氛,丰富知识,积累素材,这样,学生就有内容可写,而且自觉自愿地去写,变怕写作文为乐写作文。
  
  3 关注、体验、积累生活,激发写的欲望。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写作亦然,不是我们学生的生活不够精彩,而是我们的作文教学没有帮助学生长成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一颗能感受的心灵。所以,要教会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生活。
  生活积累的主要途径是观察。观察的内容很多,如东升的旭日,多彩多姿的晚霞,昏暗神秘的星空,皎洁明净的明月,雨后初晴的田野,云雾迷茫的山峦,奔腾不息的河流……还可以引导孩子聆听大自然的各种各样的声音,引发丰富的联想。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生活中有许多有意义的值得观察的事物,怎样使学生不错过这些宝贵的生活画面,及时捕捉住观察转瞬即逝的的对象昵?教师一要多引导,二要多提醒。要注意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多角度、多侧面,还要联想,小中见大,平中见奇,鲜活充盈,坚持把定向观察与随机观察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定期交流,互相补充,强化对生活原型的再认识。
  还要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多思考,善于抓住即时的感想,勤动笔记录下来。很多好的、给予人启迪的哲理短文,往往就是瞬间的感悟。如六年级下册的《出色的老师》《美丽的规则》,学完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作者能写出这么感人的文章?让孩子明白多思善想的重要,并能把握自己的一时感想,写出富于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4,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由说到写。
  “我手写我口”,“文章是写下来的口语”(叶圣陶)。习作指导时一定要让学生多说,会说了才会写。
  我们农村小学的习作教学要转换视角,要紧密联系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学生生活的氛围,牢牢把握“从说到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一小学作文教学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教学中,教师要以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敢说――多说――会说――善说”。学生敢说话,要表达,促进了思维活动的发展;学生说的多,就训练了思维的广泛性;学生会说话,训练了思维的条理性;学生说的好,善于辩论,又训练了思维的敏捷性、独创性、灵活性。
  敢说。小学生胆小腼腆,不喜欢表达,开始时往往难于启齿,或说不流畅,或丢三漏四,这不要紧,只要学生敢站起来说,就成功了一半。对此,我们有一句名言:不管你说得断断续续也好,不管你说得结结巴巴也好,不管你说得杂乱无章也好,只要你能说,坚持说,你就是好样的。
  多说。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有很多的机会当众说话,让孩子在多说中学会说话。如在阅读教学中,可让学生复述课文,多引用课文中写得精彩的语句来说。平时回答问题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多说完整的连贯的话。
  会说。要让学生先思索再自语自言,通过训练由不会说逐渐地会说。如有一次,下课后一位同学忘了上厕所,铃一响他着急了,飞奔上厕所方便,教师引导他把自己刚才的“经历”先说出来,而后稍给予指导,再让他写出来。他经过思考,说道:“叮铃铃……”上课铃响了。糟糕!我还没上厕所呢,怎么办?我扭头就向厕所里冲刺。啊!正巧与往厕所外边跑的王刚撞个趔趄。也顾不上说声‘对不起’,赶紧往厕所里挤。等我解完手后,来不及系裤子。于是,一边跑一边系裤子。当我气喘吁吁地跑到教室门口喊‘报、报、报告’时,同学们看着我狼狈的样子,哄堂大笑。”
  善说。作品不是生活的再版,不是流水账。教师要求学生在会说中逐渐过度到善说。有一个这样的例子:有一天我到学校听一节“口语交际”课,一学生说道“星期天,我吃了两大碗饭。”当时老师评价说:“真实,好!以后这样说就行了。”我认为喊好到此就够了,别再生发出别的大义,否则我们学生的作文恐难深入了。因为“真实”是好,但由此而生的实感没有呀。因此,教师还要启发学生善说,多说些此时此境的真实感受。这样,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情真意切,才会打动读者。
  总之,小学生并不笨,他们的生活也是多姿多彩的。作为教师要遵循习作教学“从内容入手,再到形式”的原则,通过多读多感悟,通过关注、体验、积累生活,解决内容问题,使孩子言之有物,才能写出立意新颖、生动有趣、富有浓浓的乡土气息的、形神兼备的好文章,我们期待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43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