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追寻常态下的好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好课有爱:声情并茂。体情悟爱
  
  案例片段一
  新课导入:在《世上只有妈妈好》的录音伴奏下。学生们在陈老师创设的充满爱的氛围中轻松、愉快地边唱边进入音乐教室。随后,陈老师用甜美的声音问:“同学们的歌声真美!知道刚才唱得这首是什么歌吗?”“让我们都来说说妈妈为我们做过哪些事?”因为今天要学习歌曲《小乌鸦爱妈妈》,所以陈老师努力营造出一种柔和、亲切的学习气氛,以便学生能很好地感受歌曲充盈着的浓浓的“爱”意,为后面的新歌学唱做好情感铺垫。
  在歌唱教学环节,陈老师又用歌声描述音乐情景,帮助学生体会乌鸦妈妈的悲伤心情:小乌鸦慢慢长大了,能够自己出去找食物吃了,可乌鸦妈妈呢?她老了,飞不动了!说完她就用“缓慢忧伤”的情绪范唱歌曲前半部分,用歌声描述乌鸦妈妈晚年可怜的情景。接着又描述:乌鸦妈妈很想念她的孩子们,你听,她在伤心地喊:
  3 5 5 - | 3 5 5 - |
  小乌鸦
  小乌鸦
  让我们也来帮乌鸦妈妈一起找小乌鸦吧!学生也用悠远、柔和的声音有感情地呼喊起来,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发声练习。最后教师又描述说:小乌鸦听到妈妈的呼喊,急急忙忙地往回飞。说完教师又用范唱的形式用歌声讲述小乌鸦着急的心情(范唱歌曲后半部分)。
  案例中的几个教学环节,不管是故事导入还是情境创设,都显得情深意切。教师用有感情的呼唤取代枯燥的练声,用音乐故事的讲述取代单一的范唱,淡化了教学痕迹,很好地渲染了由浓浓亲情包围的教学氛围,倍增美感和趣味性。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欣赏,积极参与音乐体验,感受到亲情的崇高和伟大。浓浓的爱意犹如一张无形的网,无处不在地笼罩着课堂,悠悠地弥散于课堂的每一处空间,渗透于每位学生的心田。
  
  好课有趣:创设情境,再现生活
  
  案例片段二
  教师:同学们,有个小动物也和大家一样很爱自己的妈妈,哟,它躲在袋子里,不肯出来呢!(教师拿出一个半封闭的盒子,里面装着一只系着线的玩具小动物。)下面让我们用自己美妙的声音把它“请”出来。请同学们和着老师拉线动作的变化,发出“嘶”的声音,往上拉线声音渐强,往下拉线声音渐弱。(教师拉得或长或短、时高时低。)由于教师把抽象的气息练习与生动的实际内容联系起来,学生乐此不疲,他们和着老师拉线动作的变化,声音也随之时断时连、时强时弱,最后蹦出一只小乌鸦,气息练习在充满趣味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完成。
  教师:原来是一只小乌鸦,小乌鸦说今天要邀请大家去大森林参观他们的生活,让我们跟着小乌鸦出发吧。(学生边听《小乌鸦爱妈妈》的伴奏音乐边踏步行进)
  教师:到了大森林,看见乌鸦妈妈正忙着喂小乌鸦吃虫子呢。(学生再次边听伴奏音乐边用响舌在歌曲的偶数小节配入模仿吃虫子的声音“笃笃笃”)
  学生:老师,我发现乌鸦妈妈又教小乌鸦在树叶中找虫子吃呢?
  教师:你的想象力真丰富。让我们用声音模仿小乌鸦这边跑跑吃吃,那边跑跑吃吃的情景。(学生边听伴奏边用“沙沙 沙沙|笃笃 笃|”节奏为旋律配伴奏,奇数小节半拍走一步,偶数小节继续配入模仿吃虫子的声音“笃笃笃”。)
  音乐来源于生活,新教材内容本身往往充满趣味性,但常由于教师未潜心挖掘而“莲在闺中人未识”。在以上片段的设计中,教师抓住了低段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创设了有趣的生活化情境,把抽象的气息练习置于趣味音乐活动和悬念情境中;把熟悉旋律的过程和生动的生活实际相联系,通过用声音“‘嘶’请出小乌鸦――妈妈喂虫子一小乌鸦自己跑跑吃吃”这一思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作品的表现活动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了音乐世界,感受到速度、音色等音乐要素变化形成的不同的审美体验,原本枯燥乏味的基本技能在不知不觉中掌握。
  
  好课有思:二度创作,感悟内涵
  
  案例片段三
  在学生学会了歌曲以后,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可根据音乐的创造性特征,围绕音乐要素作二度处理,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感受、体验、想象和创作音乐。教师启发:同学们,小乌鸦在乌鸦妈妈恢复健康后,又是怎么演唱这首歌的呢?(教师边弹边唱,原本为2/4拍的《小乌鸦爱妈妈》改为2/4拍)引导学生用三拍子的感觉、高兴的心情来演唱歌曲(鱼堕妈妈|叫哇哇|……)。然后直接进入课的深入环节。教师又说:乌鸦家族要为乌鸦妈妈的健康举办小小庆祝会,请同学们分成四个组,每组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歌曲《小乌鸦爱妈妈》。于是学生自主分成四个组,演唱组的同学探究怎么处理这首歌曲才能更有感情;乐器组的同学探究应该编配怎样的伴奏才能更好地表现歌曲内涵;舞蹈组的同学用形体动作来表现歌曲;还有一组同学则同步朗读《小乌鸦爱妈妈》的歌词,在课堂上进行配乐朗读。各组的表现出人意料,如歌曲处理组的同学在前面加上引子,并用“缓慢忧伤和焦急”两种情绪表达歌曲情感内涵。
  音乐是情感艺术,教师只有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地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才能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陈老师设计了多样的音乐学习活动:一是让学生用三拍子来演唱《小乌鸦爱妈妈》;二是设计乌鸦家族为妈妈举办庆祝会,鼓励学生分组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整堂课学生的音乐学习主动积极、热情投入,这鲜活的音乐课堂,不但把音乐知识注入了孩子的生命,还把音乐教学还原成最纯真、朴素的自然状态。
  
  好课有情:拓展资源,升华情感
  
  案例片段四
  教师:后来,小乌鸦也老了,她们的孩子又是怎么对待他们的呢?(指导学生聆听另外一首人音版第五册的《小乌鸦爱妈妈》)
  教材中这首歌的歌词内容和新学歌曲一样,听范唱的时候仿佛让人真的置身于音乐故事情境之中。
  教师:说说听了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1:感动。
  学生2:这首歌曲使我领略小动物那种母子间的深情厚意。
  学生3:使我明白了尊敬老人的道理。
  教师:你喜欢这只小乌鸦吗?
  学生:喜欢。
  教师:其实,父母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他们付出了很多很多。我想,父母对我们的爱不一定惊天动地,但是让我们感动的事一定举不胜举。可是,如果当爸爸妈妈工作累了,或身体不舒服了,你是怎么做的?你该怎么做?
  学生1:我要帮爸妈洗脚、敲背、泡茶,解除他们的疲劳。
  学生2:我要唱好听的歌给他们听,让他们天天拥有一份好心情。
  学生3:我要好好学习,不辜负他们对我的期望。
  学生4:小时候爸爸妈妈养育我们,长大了我要孝敬他们。
  陈老师接着让学生有感情地表演《不再麻烦好妈妈》。因为有了另一首《小乌鸦爱妈妈》的背景故事的铺垫,加上教师富有意境的语言引导,学生们学得特别认真和投入,许多孩子眼里含着泪花。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课程的要求。陈老师在教学设计时,能吃透教材和教师用书,精选各种课程资源,对整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组合,选取了《世上只有妈妈好》、两个版本的《小乌鸦爱妈妈》、《不再麻烦好妈妈》等教学内容,通过各个环节的情感渲染,学生完全陶醉于浓浓亲情包围的、充满爱的教学氛围之中。伴随着活跃的想象、强烈的情感,学生的感知过程和体验过程紧密结合,在进一步感受小动物母子间的爱的同时,明白了孝敬父母的道理,深化了情感体验。
  作为这堂课的指导者,我想是爱让孩子们多了些灵魂的触动,而这种能打动人心的音乐课正是每一位孩子所期盼的。回顾这堂课的点点滴滴,我得出了以下几点启示:
  1 一堂常态下的好的歌唱课,要引领学生进入音乐意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小学生的经验是有限的,生活中形象再现越明显、越具体,对他们的思想影响就越强烈。”“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音乐”也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教师要用好教材中教学情境的文本资源,科学适度地创设特定的场景和情景,把枯燥乏味的技能融进扎实有效的体验性学练之中,吸引学生主动参与音乐作品的表现,让他们自然而然地走进音乐,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基本技能在不知不觉中掌握。
  2 一堂常态下的好的歌唱课,要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中蕴含的各种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把知识与技能有机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使学生通过表情达意的双重汲取,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获得深刻的音乐审美体验和持久的艺术回味,在情感上引起共鸣,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3 一堂常态下的好的歌唱课,要有效利用音乐课程资源。音乐课程标准、学生用书、教师教学用书、配套的视听材料、学校的广播站、电视台、校园网等都是重要的音乐课程资源。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围绕单元主题,拓展教学内容,立足个性风格重组教学素材;另一方面,还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的瞬间机遇,及时捕捉学生表现出来的、合理的、积极的“生成”性教学资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来处理课堂中的非预设性的问题,有效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愉悦,使课堂更加精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61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