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美术教学中把握好微课使用的时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美术教学;微课;使用时机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33-0077-02
  微课是集音频、视频、文字于一体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其具有内容精、时间短、使用便捷等特征。教师在美术教学中使用微课,能更好地契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满足学生的视觉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有教师是为了用微课而用微课,未能把握好微课使用的时机,这让微课的运用形同“鸡肋”。那么,美术教师该在什么时候使用微课呢?
  1.课前使用,导入学习主题,形成学习期待。
   在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美术教学中,如何将知识技能的获取转化为核心素养的培养,一直是值得美术教师研究的问题。首都师范大学尹少淳教授指出:“让学生如何获取美术知识、技能,需要斟酌。不同的獲取方式对形成学生的态度、能力以及获取知识技能的效果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在当下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将知识、技能转化为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应大力倡导自主、合作和研究性的学习方式。”
   美术技能型微课旨在突破某个知识技能的难点。因其具有精准性、时间性、示范性的优势,可用于学生的课前预习。观看微课后,学生会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会对课堂学习产生期待。而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只需要解决学生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即可,这样可以把更多的课堂时间用于练习和创作。
   如:教学苏少版《美术》二上《相同图样排排队》时,笔者让学生课前观看相关微课。微课内容以图样的排列规律介绍为主,涉及三种有代表性的排列方式(方向、大小、间隔),同时设置问题“你还会怎么排?”课堂上,教师退居二线,学生分组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动手排一排,探索不同的排列方式。学生看微课、动手做的过程是知识内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一些问题,而在相互交流中,问题能得到解决。在课前使用微课,可以利用学生的求证心理,形成学习期待,此时,教师可以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发散思维,举一反三,如此,课堂学习将变得更扎实、有效。
  2.课中使用,丰富学习内容,优化学习方式。
   微课的作用之一是丰富教学资源,让学生接触到教材之外的美术知识。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各自的审美喜好,因此,教学时,笔者尝试就某一主题,呈现不同类型的微课,供学生课堂上自主选择学习。
   例如:在苏少版《美术》一下《雪》一课中,雪的表现方法有很多种,且各有各的魅力。在第一次教学时,笔者选择了自己认为的最简单的一种表现方式,然后教学生描绘“雪”,其他方法让学生自学。但学生并没有按照教师指定的方式进行学习,好奇心促使他们去探索教师没有介绍的那些内容和方法,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安抚”学生,让其课后去尝试运用新技法,教学目标未能很好地达成。课后,笔者经过反思,将不同的表现技法做成若干微课。第二次授课时,按学生兴趣将他们分成若干个小组,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表现技法,并进行组内交流或组际交流。笔者发现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起来非常快且很投入,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这为学生的后续创作铺好了基石。同主题不同内容的微课,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优化了学习方式,让学生有了选择权,且丰富了学习内容,培养他们具有个人色彩的审美意识和创新思维。
  3.课后使用,巩固学习成果,拓展学习时空。
   微课是针对某个知识点而制作的,特别适合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深度学习。对于没有掌握某知识点的学生而言,可以借助微课,反复观看、学习该知识点。对于已经掌握该知识点的学生来说,课后可以通过微课对该知识点进行巩固。
   如美术赏析型微课可以在课后发挥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作用。教学苏少版《美术》五下《桥》一课时,对于桥梁建筑美的赏析,课堂时间是不够的。课堂上,教师只能概括性地或者有选择地介绍几座桥。鉴于此,笔者把极具代表性的几座桥,按类型制作成多个微课,让学生课后观看,并让他们于课后对生活中的桥进行审美赏析,让美从生活中来,再重返生活。
   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美术教师在运用微课时,不仅要关注它的设计和制作,还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如此方能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做到恰到好处、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南京市浦口区江浦实验小学滨江分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892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