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激发学生参与欲望,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单昌安

  摘 要:当前数学课堂存在学生浅层次的参与,表面上学生活动很多,但高耗低效,学生应有的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应从每个教学情境的创设,把握各个层次学生的发展,课程资源的整合,学法、教法上下工夫,以期取得高效的参与效果。
  关键词:情景 有效 分层 参与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疑,培养主体能动性
  1.创设激发学生兴趣的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
  数学的每一分支,知识体系、定理公式、数学方法无一不是前辈数学家进行创造性研究的结果,特别是某些数学定理与知识还存在一些十分有趣的故事。在教学中只要我们适当地穿插介绍给学生,不仅能使学生从中学到各种创造性思维方法,而且还能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对这些先辈们的敬仰和羡慕,使学生从羡慕到萌生跃跃欲试的愿望,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2.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景,激发学习身边数学的热情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创设情境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去选择和开发教学资源,把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有价值的数学题材呈现给学生。
  3.创设具有挑战性的情景,引发学生的认知欲望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建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用的过程。教学中,对于需要研究的问题,教师不必急于自己提出,应努力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的思维“短路”,造成学生认知上的“不平衡”,以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在化解冲突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新知形成的过程,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二、分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有效参
  与度
  1.学生层次化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上、中、下按3∶5∶2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可主动帮助和解答B层、C层的难点,与C层学生结成学习伙伴;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积极向A层同学请教;C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能在教师和A层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
  2.教学过程分层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教师的作用就是如何使每一个学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为了能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将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优待C层的学生,适中的问题回答的机会让给B层学生,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均有参与课堂活动的体会,便于激活课堂。突出教师的导,贵在指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
  3.课堂练习分层
  练习分层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及时反馈、矫正,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反馈教学信息,对各层学生进行补偿评价和发展训练,达到逐层落实目标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备课时,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编排课堂练习,或重组教科书中的练习,或重新选编不同层次的练习,以达到优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饱的目的,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成功的喜悦。
  三、加强指导,提高学生参与的有效性
  课堂上教师的任务是给学生创造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学生在探索学习过程中,由于原有认知水平不同,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寻找思维的突破口,充分给学生提供积极参与的条件。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效率的高低,关键在于教师的系列化数学活动的设计和参与方法的指导。只有教师真正引导学生进入思维参与,使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多,思维活跃起来,获得大量的学习策略,学生才有充分的自我表现机会,才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效率,使学生的学习效率远远超越了个人的自我认识过程,同时活动中,还实现了人与人的交际、思维的碰撞、智慧的结晶、情感的共鸣,实现了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四、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获得了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产生,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学生对学习就有了一定的欲望。正如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
  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是素质教育赋予数学教学的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充分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并为学生实现思维的深层参与创造条件,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提高与发展,使课堂奏出高效的凯歌,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冯跃峰.《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层次设计》.中学数学.1997.
  [2]教育部.《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铜山县单集镇中心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67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