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程通用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德华

  浙江省实施新课程通用技术将近三年了,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了这门充满了技术光辉、人文精神和创新智慧的课程在高中课堂的真实演绎,看到了这门课程正由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行为,看到了教师在技术课堂上表现出的教学艺术、教学机智和驾驭纷繁复杂的教学现象的综合能力。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教师的教学效率观还没有从根本上更新。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有些教师难以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还是停留在“教”的层面而对“学”重视不够,更缺乏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没有站在“促进学生发展”的立场上正视课堂教学。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将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掌握技术及其设计的一般思想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探究、运用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列入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和实施建议中。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进而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应是我们主要的教学目标。如果经过广大通用技术教师的努力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参与课堂学习过程,展现其思维灵性,那么在实现智慧与价值的差异性自主构建的同时,使学生体验课堂学习的幸福,从而真正地喜欢技术课,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综合上述问题,我认为我们应该进一步探索技术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和策略。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教学设施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为此我觉得应有两个重心:第一个重心在精心备课上,即备教材与备学生;第二个重心是应有学生意识,即重心在“学”上。经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探索出以下有效教学方法与策略,供参考:
  一、科学的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应依据《通用技术课程标准》优化教学内容,既要研究教材又要了解学生实际,从实际情况出发减轻学生负担,教学设计的优化是渗透科学方法的前提,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有力保障。
  二、通用技术教学要与实际相联系
  教师需要把技术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不能把课堂演变为解题训练。否则易使技术教学的理论和实际严重脱节,丰富多彩的技术学就变成了枯燥无味,干巴巴的概念堆积,不利于学生兴趣与思维的培养,学生思维容易受到限制。技术是和生产、生活、社会现象密切相关的,因此加强理论联系的教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是技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关键是让生活中的技术现象走入课堂,为此首先要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现象转化为技术学科问题。教师应做这方面的有心人,多观察生活,处处留心注意收集和整理相关的素材。例如在讲生活和生产中的流程一节时,我们就着重分析自行车,只有先拆开自行车的外胎,才能检查和修补漏气的内胎,这一顺序是不可以颠倒的。流程的表达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写出补胎的流程。自行车是学生主要的交通工具,学生感觉很亲切,原来技术就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学以致用,这样效果很好。
  在将技术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尽可能选择身边的事例,因为绝大多数学生只有对所熟悉的事物才能引起共鸣;二是不能过难或过易,过难会使学生望而却步,过易则缺乏探索性,激发不起学生兴趣;三是研究事例时所需知识与能力应与目前技术知识结构与能力的要求相适应。
  三、教学过程要渗透科学方法
  渗透科学方法可以结合教材和技术发展史,着重介绍与中学技术密切相关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有利于理解技术知识和提高思维能力的典型方法,如观察、试验、理想化、等效、类比、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猜想与假设等思维方法,这些科学思维方法是打开新情境问题之门的金钥匙。
  应将科学方法渗透在具体的技术研究之中,只有把研究过程充分合理地展现出来,学生才能看到其中所用的科学方法的特征、作用等。只有了解如何利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体会掌握科学方法的重要意义,进而自觉地学习科学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可以在课堂上重点剖析一些综合性和探索性较强、能充分体现科学方法的新情境问题,实现方法迁移,使学生体会并领悟怎样应用,从而感受到科学方法的无穷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如:在讲系统分析一节时,优选法是快速寻找最佳方案的科学方法。具体的优选法很多,如黄金分割法、分数法、对分法等。例如要在某种合金钢中加入某元素以提高它的强度,假设试验范围是每吨加入量为1000~2000克,那么究竟应加入多少?若用一般的试验方法,每隔5克试验一次需要做200次,每隔10克试验一次要做100次,若用0.618法(即黄金分割法),只需做11次就可以找到最多加入量了。
  四、通过有效的问题设置等方式启迪
  思维
  为了体现师生互动,一些教师上课尽可能多地提问学生,是否多就意味着师生互动了呢?问题提出后需要学生经过逐步思考甚至相互讨论后回答,才算是有效的问题,因此提问时要考虑到“最近发展区”,多设计一些能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为此应有意识地精心选择一些有内在联系的内容或方法、思维形式,有客观规律的递进式问题,同时要关注学生间的差异,关注班级间的差异,随时加以调整。这样通过提取信息、处理信息,对比、分析归纳、探究等,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技术规律性问题,从而站在新的角度来看待技术现象的内在本质。
  五、及时反馈是有效教学的保障
  反馈的目的在于矫治,矫治要及时有效。为此在教学中应关注课堂动态,学生的问题,学生的解答,甚至学生的眼神和表情。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必要时给以补救,尽量把问题在课堂上解决。教师应把教学看作师生互动的交往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时空内围绕一定主题所进行的多向交往活动,用以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浙江省东阳市南马高级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71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