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指导小学阅读的朗读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在小学阶段,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就逐步加深。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朗读训练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一工具性、基础性学科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
  1营造朗读氛围
  营造愉快的、充满创造性的氛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美学家王朝闻说:“朗读者的高明之处,不只在于清晰、流利、悦耳的音和调,主要在于他进入了文学作品所规定了的情景,即他自己所体验而形成的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朗读是要用感情去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这种情来自于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所以我们要创设情景,让学生有所体验,从而形成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才能有良好的语感。
  创设朗读情景的方法很多,教师利用导语,利用范读,利用多媒体课件等都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他们进入朗读情景。其中,导语贵在引趣、激情、指向。教师根据不同课文的不同特点,在联系旧课、交代背景、介绍作者等内容时,以灵活多样的方式,生动简洁的语言,巧妙地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思维,使他们一开始就处于跃跃欲试的状态。而教师的范读给学生提供了依葫芦画瓢的范本,教师对文章特有的理解,教师特有的朗读技巧更能创设出一种无与伦比的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多媒体课件以其特有的声音、动画等效果,对学生很快进入朗读情景具有极大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各种方法并不是孤立的,往往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2教给朗读方法
  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可见方法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目标中都指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只有在一定方法指导下的朗读,才能达到这一要求。也只有教给了学生朗读的方法,才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迁移类推的能力。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自命名为“三读法”。①初读,读正确。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②再读,读流利。反复吟咏,熟能生巧,熟读成诵。古人云:“三天不练手生,三天不读口生。”读书,贵在诵读,不厌其烦,朗朗吟诵。熟读,才能知其义。③品读,有感情。咬文嚼字,品味感悟。要把握作品感情基调,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情感,读出文章的轻重缓急,读出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为此,要善于抓住文章重点段落进行训练。课文的重点段落,往往词语准确生动,句子含义深刻,意境深邃优美,对表现文章中心作用很大。指导学生读好这词、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通过对重点词、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把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
  3设计朗读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适当的、丰富多样的朗读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保持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朗读的形式应灵活多样,恰到好处。为了让学生获得整体印象,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和美的享受,或者为了创设某种情景,教师可以对整篇课文或重点段落进行欣赏性范读或指导性范读;为了让学生从不同声调、音色上感知课文,也为了便于大面积检查、了解和训练对于篇幅较长、自然段较多的课文可由几个人或全班全组接续读;为了诱发想像,体会意境,发展形象思维,对于画面集中、含义深远、语句优美、描写生动的地方或古诗词,可指导学生小声自由朗读;为了提高兴趣,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4倡导个性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人文姓。同时指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珍视学习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倡导朗读个性化,即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坚持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作为教者,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注意朗读指导,培养学生好读书、善读书、读好书。你听,那窗外,风声、雨声,时断时续、时轻时急;室内,朗朗读书声此起彼伏,情趣盎然,这一切汇成了一曲深邃幽远的天籁之歌。人与自然在这里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这不也是一种美的享受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79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