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新课改强调: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构建知识,指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语文素养,才能促使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才能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关键词:新课改 主动 语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过多地注意学生学习结果,即语文考试成绩,却忽视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语文老师常常把学生语文成绩不好归结于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不注意听讲、不能按时完成语文作业等外在因素,却忽视了对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观察和研究。因而尽管语文教师也曾反复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学生也表示要好好学习语文。然而考试结果依然如故。于是老师慨叹:这些学生缺少学习语文的细胞。
  事实果真如此吗?众所周知,绝大多数学生课外学习时间几乎都用在学习数学和英语上。数学题目要做,英语单词要背,学习任务明确、具体,学习结果一目了然。而语文学习呢,多读书,书籍浩如烟海,何处是岸?阅读课文,感受文章内容,又觉得无影无形,无从把握。写作文,学习与生活单调乏味。不见有源头活水。语文学习,似乎是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即。语文学习的效果可见一斑。
  学生轻视语文学习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忽视语文学习的特点,把语文学习混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去急功近利,立竿见影,一味追求语文学习的结果,忽视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主要原因之一。语文教师如果不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不去研究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不能从中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日益淡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难以调动。长此下去,还谈什么语文素养?谈什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如果把教育过程首先当作一种对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指导活动来分析,那就必须十分强调指出教师的创造性的巨大意义"。语文教师研究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对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指导活动来分析的过程,意义巨大,但困难不小。
  原因在于:
  第一,语文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教师只能看到学生学习的外在表象,却无法看到学生内在思维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模糊性、不确定性给语文教师认识学生语文学习的程度增加了难度,语文教师也许对班级五六十名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了如指掌,却对每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知之甚少。语文教师往往只满足于按事先的教学计划完成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也对学生课后完成的语文作业进行检查,却不知道学生究竟是怎样学习语文的。
  第二,规模化办学,班级学生太多,使语文教师无暇顾及学生个体学习的差异性,无法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语文教师面向全班五六十名学生授课,往往求同存异,追求知识的共性,追求认识的一致性。在规定的时间里尽最大努力完成教学任务,因材施教只能是一个美丽的梦想。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必然导致同一个班级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教师因教学任务太重,根本无法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
  第三,应试教育未能真正向素质教育转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用中、高考成绩评价教师教学业绩,直接导致了教育的急功近利。教师只要目前的考试成绩,跟考试无关的一切知识、能力、品德统统弃之不顾,严重影响了学生的长远发展。教师不再顾及学生的学习过程,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这一切需要一个长期观察、研究、训练的过程,不能短期见效。
  第四,改进阅读教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对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不追求唯一答案。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正是通过大量的阅读来认识社会,陶冶情操,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师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用自己的认识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问题是学生的阅读感受往往与标准答案差异很大,怎么办?要知道,教参一类书籍是教育专家辛勤劳作的结果,我们总不至于要求学生的思维也能达到专家的水平吧?因此,学生回答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就行。随着时间的推移,认识能力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会逐步加深。因此,语文教师应该用宽容的心态,欣赏的态度。倾听学生对知识的独特感受,而不应求全责备。
  第五,把课文当做例子,拓展延伸学习内容,让学生爱读书。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本只是个例子。言外之意,语文学习绝不能只局限于薄薄的一本课本,应该有大语文学习观。遗憾的是我们的语文教学,目前绝大多数只满足于一本语文课本。学生无书读,不知道读何书。家长不让读课外书的情形普遍存在。因此,语文教师以课文为中心,适当拓展延伸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书目,指导学生扩大阅读范围,必然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当学生闲暇时,都能展卷阅读,何愁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能提高?
  第六,组织读书报告会、读书沙龙等,给学生创设展示语文能力的平台。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其个性发展理论中的最高理想目标,是"需要层次论"的核心。语文学习成果一方面可以通过学习成绩展示出来。另一方面。语文教师也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组织读书演讲比赛、读书征文比赛、读书沙龙等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能够展示语文能力的平台。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第七,定期发放语文学习调查问卷,掌握学生语文学习动态。
  语文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方法和所用的时间、阅读的书籍等会不断发生变化。为能及时了解情况,调整学习策略,语文教师可定期发放语文学习调查问卷,跟踪进行调查。对调查情况进行分析归纳,及时发现问题。然后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
  总之,语文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有着与其他学科截然不同的特点。在目前语文学习日益被边缘化的今天,研究语文学习的过程,加强母语教学,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就显得尤为重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90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