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素质教育 培养创新精神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梁云鹏
摘要:教育改革要遵循科学发展观,在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更新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创新精神
“中国的中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而当今中国尚未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人才,这是不是发人深省的中华民族的一大困惑?”对此精辟之见,深有同感。不知中国在发明四大发明之时,国际上有没有诺贝尔奖?我们曾以“四大发明”为国家的骄傲,民族的骄傲,因为有此之术,我们的先皇先帝曾有称霸之梦,也有称雄之实。可见,国家的强盛在于科技,科技的进步在于教育。然而,相隔千年之久,我国竟没有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以及当今领先于世界的科技之才――获国际科学最高奖项的诺贝尔奖者。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是不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诸多有识之士旁征博引,晓以利害,终于使国人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大悟: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因此,把贯彻、实施、推进、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作为当代中国教育的主旋律,唱响祖国大江南北,让教育之树开出强国之花,让中国真正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笔者置身教改大潮之中数年,深深感到要把教育航船从其远航的激流漩涡中驶向理想的彼岸,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怎样达到这一目的,笔者认为:
一、教育改革也应遵循科学发展观
教育改革是中国社会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有利于中国社会的繁荣、富强,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利于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要遵循科学发展观,没有科学的发展观作指导,教改就不会从制约其发展的“旋涡”中走出来。那么这个“旋涡”是什么?它就是中国教育中的应试教育。曾有学生家长这样说,“孩子上了十几年学,身体垮了,脑子傻了,能力差了,这些连我们家长都看得到,你们学校难道看不出来吗?”其实学校的许多教育工作者看得更清楚,应试教育束缚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妨去各处看一看,中国的学生“待乳”的多而“找乳”的少,教师满堂灌,紧把紧地呼叫“给我学!给我学!”尽管许多教育工作者对应试教育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要废掉应试教育的内功外力,但同时又很出色地执行了应试教育的各项政策,成为这方面的“高手”――因为这样的结果,会名利双收,作为学生只要在教师的“喂乳”下吃得“胖胖的”,拿个好成绩,就人人说好,至于能力、创新由它去吧!长此以往,我国的教育弊端就会浮出水面,学生只会“模仿”,不会“创新”。就以美术课为例,我国学生先在教师的指导下,放上图形,谁模仿得像,就说谁画得好。其实没有心的参与这只不过是一个复印过程,而西方一些国家的做法与我国迥然不同,比如画个太阳,学生可以凭自己的想象,画出各自不同的形状和颜色,圆的、方的、蓝的、黄的……教师的评判只是说好不好,而不管它像不像。这就形成了东西方文化差异:中国学生的模仿能力强,而创新能力差,导致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总是领先于我国。人家造出来了,几年甚至更多年我们才有。这样的现状根源于我们的教育存在着很大弊端,因此,中国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要以科学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世界,凡妨碍社会生产力进步的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教育等都要变革,发展是硬道理,墨守成规或换汤不换药式的做法是不行的,要改体制,要改领导结构,要改思想认识,要改教师队伍,要改教育教学方法,只有用科学的发展观对待教改,才能培养出社会有用人才。
二、在贯彻、实施、推进、加强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更新观念
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有不少年了,究其发展如何呢?的确有些地方在提高学生素质上下了很大功夫,不断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更多的还是说归说,做归做,就像安徒生笔下皇帝的新装一样,人们站在各自不同的立场上,称赞着“新装”的美,而真敢说出“新装”――其实什么也没穿的则为数极少。你口上说素质教育好,你行动上仍执行着应试教育的那一套,是非全凭一张卷,全凭那可怜的分数。在大气候下不以分数论功过的“探险者”有时会碰得满脸灰尘,也只好因循守旧――还是说“皇帝的新装”真好看得到的要实惠多了。所以素质教育往往是嘴上喊的多,执行的少。多少年来形成的教育模式,根深蒂固,如果不花大气力彻底改变,就会走过程,收不到成效。不拿出“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勇气,教育改革就不会成功。然而这种行动,首先要取决于观念的改变,也就是要把素质教育这面大旗树起来,必须更新观念。要让全社会认识到只有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素质教育,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只有素质教育,才能振兴我国的科技,只有这样我国才会有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即创新精神是靠“教”还是靠“培养”?
听说在美国的孩子上一年级有的是没有课本的,这在我国,教师就会无所适从,没有课本怎样“教书”?而美国的做法是,比如拿一颗豆粒,首先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颗“豆粒”――掌握这个词,然后放入“土”中加“水”生长,进而学习“土、水、生长”等词语,这样不断联系扩充,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同时学生的想象力不断加强,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联想和想象的习惯,为创造性思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我们的做法是从孩子一入学开始就在“教”的指挥棒下“死记硬背”,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更多遍。孔圣人办学时还知道让学生“举一反三”“因材施教”,而今天你就“举一反一”地记就行了。可见,现今教学之弊在于多“教”,似乎教者不把食物嚼得碎碎的,学生就不能下咽似的,至于什么“营养”那就不用管它了,学生的惰性是越来越强,课本是现成的,作业练习题也是现成的,甚至连铅笔都是家长削好的,这些学生在光明的温室里享受着自己的快乐,而一旦遇到狂风暴雨的打击,就会蔫得没有精神,就更谈不上在风雨中搏击了。现代社会风云变幻,日新月异,而我们“教”出来的一代究竟能有多大的能量适应呢?――在别人面前不能“标新立异”,恐怕只能在别人后面跟着走吧。所以只“靠教”,就不会有创新。没有新就没有出人头地,实际上我们只在“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上下功夫,而忽略了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那么怎样把教学重点转变到创新能力上来呢?可见光靠“教”不行,要靠培养。中国传统意义上“教”的含义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把学生当成接受器,学生何时何地都是被传道、被授业、被解惑的对象,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缺乏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为了转化教的效果,把各种训练加以强化,自觉不自觉地按照一个别人预设的模式,去达到设计的目的。把“教”变成了训练,这是我们在贯彻素质教育时必须要改变的重要环节,要让学生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让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些需要营造生长环境,要鼓励师生敢于打破常规,培养学生创造的特性和能力,允许有蓝色的太阳、方形的太阳的出现,鼓励打破千篇一律的常规举动,让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因为一个好的提问往往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要允许师生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五花八门的观点出现,不要以教师的观点来判定对或错,教育孩子从小要自信,不但要勇于肯定自己的追求,还要善于肯定自己的追求。总之要营造出一个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生长环境,才能改变目前我国现行教育的现状,使教育真正为富民强国起到重要作用。
我国的应试教育,束缚了我国教育的发展,它只是一时的“立竿见影”,从长远的观点看,素质教育才是“百年树人”的伟业。我们要认真总结,加强反思,为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使我国的教育事业真正成为科技强国的基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07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