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学活动的美与美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于铁军

  摘要:教学活动是在特定场所进行知识、经验传授与学习的双边活动,它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教学活动的美学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课程的教学都有相应的美学表现。教学活动作为教育的一种方式,自然包含着美育功能,它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等一起体现教育目的,因而是互补共存的。
  关键词:教学活动 美 美育
  
  教学是现代实施教育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它通过特定的组织形式,由教师施教和学生受教育来有目的地传递知识经验,其根本职能是育人、化人、使人成材。教学活动作为人类生活中重要的实践活动之一,必然会有丰富的审美因素;而且,要获得优秀的教学效果,就应该将教学艺术化,这更蕴涵着对美的直接追求,因此,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美育功能。
  
  一、 教学活动的性质和一般特点
  
  教学活动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去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活动,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主要途径。教育活动作为一个系统,是由最能有效地传授知识和经验的各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要素包括传授知识经验的教师,接受知识经验的学生、作为传授对象的知识经验等教学内容,以及作为传播手段的媒体。这四个因素是相互联系的,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能构成完整的教学活动,其中教师是主导性的因素。
  教学活动的特点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认识:一是从传递知识、经验的内容角度看,教学活动有阶段性、系统性、循序渐进性。在教学活动中实施美育时,同样也要注意阶段性、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才能达到美育的目的。二是从传递知识、经验的效果角度看,教学活动有教师的主导性和教学相长性。从审美和美育的角度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居于主导性地位;并且在特定的氛围中,教师与学生也能互为审美客体,相互促进。三是从传递知识、经验的方式方法角度看,教学活动有启发诱导性、因材施教性和操作演练性。教学活动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的美学因素和美育功能。
  
  二、教学活动的美学因素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指出:“教育和教学过程有三个步骤:科学、技巧和艺术。”要获得优秀的教学效果,达到全面育人的教学目的,就必须在追求教学的科学性的基础上,讲究教学的艺术性。教学艺术不是艺术教学,而是艺术化的教学,是使用具有审美价值的特殊技艺而进行的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教学艺术融入了施教者对人生的体验、情感、创造等,因而是对艺术技巧的一种超越和升华。教学艺术大致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情感性。即要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学艺术,就必须有情感交流、爱心传递,形成富有情感意味的教学情景。教育者能“春风化雨”,受教育者自然就能“如沐春风”。二是创造性。教学不能死守某种程式化的方法,不能是某种教学典型的机械模仿,而是富有独立思考的见解,是教学内容的创造,也是方式方法的更新,因而有着教者的风格特点和创造心血。三是审美性。这是教学艺术突出的特点,教学活动应力争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力求将教学关系转化为一种审美关系,从而使活动其间的人得到美的享受。
  教学活动的美学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课程的教学都有相应的美学表现,综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从直观性美学因素看,有教师的仪态美,板书的形式美,教学的环境美等
  古人云“诚于中而形于外”,“征神见貌,情发于目”。教师内在的美,可以由某种外部感性形象表现出来,这就是教师的仪态美。仪态美又可以分为静态美和动态美两种。静态美是指教师的衣着服装式样得体,色调适中,整洁大方;要适合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足以为学生的风范。动态美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举止、姿态、表情等所表现出来的美。培根说:“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这是美的精华。”教师的仪态美是一种特殊的风度美,其审美感染力是直接而持久的。它具有双重意义,既以美的形象给人以美的示范,又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板书是教师的书面语言,它以空间编码符号的形式出现。优秀教师的板书常常具有文字美、结构美、线条美、色彩美等因素,形成一幅幅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图案。而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的物质载体,是教学审美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优美的教学环境是人类实践创造的结构,它能使活动在其间的教学主体受到陶冶、净化,长期地获得审美体验。
  2. 从表述型美学因素看,有教师的语言美,教师活动的节奏美等
  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语言进行。教师的语言美来自教师表述的准确、恰当和生动,也来自教师的音高、音量、音速、音色等诸因素和谐地结合所产生的美,一种犹如音乐一样的听觉美。教学活动是一种创造的艺术劳动,它的节奏,构成了教学美的重要因素。教学活动中的节奏美,除了带来审美愉悦外,还因为符合教学规律,所以能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3. 从氛围型美学因素看,有课堂双边情感交流的和谐美,思维活跃兴趣盎然的意态美
  教学氛围是由教学过程中的情景反映出来的心理氛围,是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所具有的带有整体弥散性的心理氛围。良好的教学氛围常常是既和谐又活泼,既紧张又有序,既庄严又亲切,既有播种的繁忙、又有收获的喜悦,既有竞争向上的意识、又有漫步知识田园的情调。要构建出这种富有美感的教学氛围,首先是教师的教学行为,无论是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语言的运用,还是教学仪态的表现,都能达到艺术境界。其次是师生能互敬互爱,有情感共鸣的基础,进入教学活动后,在心灵“默契”的状态下,产生精神共振。再次,还应有相应的外部环境条件,如教室本身应是富有审美情趣的。
  4. 从教材本身的内容看,总是包含着科学美、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因素
  教学内容是认识对象,但也能成为审美对象,在优秀的教学活动中,两者不能截然分开,对美的感受和对真理的把握可以同步进行,美的体验会不断地为学生去获取新的知识提供动力。因此,应揭示和开掘教学内容的美学因素,使之成为审美对象,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知识的真谛。教材内容所包含的美是丰富而多方面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善加运用,就能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美育功能,使学生在审美体验中加强对学科知识内容的理解;反过来,随着理解程度的加深,审美领悟能力也会提高。
  
  三、 教学活动的美育功能
  
  教学活动作为教育的一种方式,自然包含着美育功能,它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等一起体现教育目的,因而是互补共存的。教学活动的美育功能具体表现为:
  1. 言传身教的示范功能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他们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教学生做人,要以自己的道德学问、人格情操、言行举止树立“师者”的美的美好形象。“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个人的美好的榜样力量,对于学生心灵,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也是最直接、有效、可爱的美的感召。教师的示范功能,是建立在师生之间情感和心灵呼应的关系上的,只能通过学生的尊师爱师的感情才发生作用。教师不仅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博大的胸怀、光明磊落的行为,以及沉着、冷静、耐心、自制等意志品质,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要理解、尊重和爱,而且将自己的情感体验渗透到学生的情感体验中去,使学生“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2. 正心启智的育化功能
  人类在与外界相互作用中,在实践过程中,总会积累起一些经验,并有可能上升为理性知识。教学过程实质就是人类文化的再生产过程,因此可以说,是教育,主要是教学,引导人们渐渐远离愚昧和落后,走向进步和文明。教学不是随意性地传授人类的知识和经验,而是经过创造性的整理和选择,将文化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精神、科技知识的核心与精粹部分,精心选择并优秀地组织起来传授给下一代,即侧重于帮助学生掌握浩瀚的文化海洋中最优秀最重要的部分。并且,教学的传递手段和方法是科学的,它是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各种知识构成的特点,分门别类地、循序渐进地、艺术地加以传授,在传授过程中不断地正其心性,开启智慧,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因此,教学活动具有其他任何活动所不能代替的正心启智的育化功能。
  3. 笃情诚义的养成功能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朝夕相处,于传道、授业、解惑之中,于教学相长之中,会自然形成师生之间的笃厚情谊,也自然培养起人们诚笃的情义感,这虽然不全是美育之功,但也离不开美育之效。师生这种关系的内涵丰富而高尚,不像血缘关系那样具有排他性,也不像日常工作关系那样具有不可避免的利害冲突。师生关系总体上是一种亲和关系,具有一定的超功利性,因而双方容易建立起深厚的情义,有天然的审美内涵。这样的审美内涵,自然可以对学生笃情诚义的品格具有良好的养成功能。
  4. 竞争意识的激发功能
  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方式,由于学生本身的诸多差异,导致学生的接受产生差别,学习成效也有差别。而在集体中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胜心以及成功意识,因而学生会在优劣高下的对比中,形成自觉的竞争意识,从而培养出一种不断进取的品质。并且,由于教学活动的审美意味,人际关系的和谐,使这种竞争成为一种协作式的、友好的、非对抗的竞争,在这种竞争中共同提高,实际上也就促成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教学活动中的美育效应带来愉悦,使学生主体成为教学世界中的旅游者、发现者、创造者,学习过程转化成一种丰富的精神享受。由于美育能贯穿全部教学活动,因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也就是层次不等、性质各别的审美过程。而且,由于美育的效应是潜移默化地逐渐深入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审美感与道德感、立志感融为一体,理性活动、意志活动与情感活动同步进行,这就使学生学的知识、经验、技能内化成素养、习惯,不知不觉养成一种审美心胸、审美人格,完满地体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51年版.
  [2]曹廷华主编.美学与美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07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