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罗森塔尔效应”之所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霍振友

  摘要: 后进生的转化一直是教育工作者长期探索和研究的课题。本文从教师期望入手,结合实例,分析其对后进生转化的作用,希望能与同仁一起探索。
  关键词: 教师期望 后进生 教育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吉布森等人做了一个著名的试验。他们在一所小学的一至六年级各选了三个班的学生进行所谓“预测未来发展的试验”,然后通知教师说:“这些儿童将来大有发展前途。”实际上这些学生是随机抽取的。八个月之后,再对这些学生进行智能测验,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确实进步了,教师也给了他们好的品行评语,试验取得奇迹般的效应。罗森塔尔认为这个结果是因为教师接受了“权威谎言的暗示”,对名单上的学生态度发生变化,产生偏爱心理和情感,从而对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并促进了预期期望效果的达成。他借用希腊神话中主人公皮格马里翁的名字,把这个效应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后来,人们也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
  由该试验中学生的前后变化,我们不难看出一点,那就是教师的期望、期待、热情关注对学生学业成绩和人格品质的重要作用。教育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同样能够证明:如果教师喜欢某些学生,对他们抱有极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就会明显感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信任,会更加自信、自强,并迸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因而这些学生也就容易取得如教师期望的效果。相反,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同样会看到,如果教师不热爱学生,对学生毫无期望或期望较低,甚至歧视学生,态度冷淡,一段时间后,学生也会感觉到教师的“偏心”和失望,因此也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教师和学习,不理会或拒绝教师的要求,师生之间呈一种紧张型的关系,结果这些学生就会越来越差。
  教师对学生期望高,学生就能在学业和品行上取得显著的进步,反之就会越来越差。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给我们教师的重大启示。结合十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很自然地想起了班级中那些被教师们置于遗忘角落的所谓后进生。在教育词典中对“后进生”是这样定义的:在班级中经常违反道德原则,或者犯有严重过错的学生。他们常常表现为思想觉悟低,不遵守纪律,不能完成学习任务。根据罗森塔尔效应的启示,他们的学习成绩不好,品行不良,难道与我们教师平时的态度没有关系吗?这批学生本来就属于学习上的弱势群体,他们理应得到教师更多的鼓励与关怀,可是往往由于学习基础差,或者缺乏耐心、自控力等,他们的成绩不理想,而且还常犯错误,给教师的教学与管理带来很多麻烦。慢慢的,教师就把这些学生视为了害群之马,相应的对他们也就失去了信心,对这些学生的要求很低,有的教师甚至坦言只要他们不添乱,随便干啥都行,言下之意对这批学生彻底放弃了,哪还有什么期望效应。孰不知,被称为后进生的这些学生,他们的心理也充满着渴望,他们更想得到教师的阳光雨露!成绩不好才更需要教师帮忙,常犯错误那也只是未成年人的幼稚,更何况“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可惜的是,有些教师只为了抓好自己心目中的几个尖子,只为了班级管理得更顺手,就对他们弃之不顾了。这样的教育是不称职的教育,这样的教师也是不称职的教师!全国特级教师李镇西先生,曾把全校里最难管、分数最靠后的学生全要到自己班里,对他们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这才是一个合格教师的神圣职责!教师都放弃了,学生哪里还有上进的信心呢。同样一个教师也只有不断地与这些学生打交道才能更好地锻练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机智、管理水平得到较快的提高。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个偏远的农村初级中学,到这就读的学生都是农村子女,他们的父母都没有多少文化,家庭教育几乎空白,而且这几年打工浪潮的席卷,他们的父母大多都外出打工,这就造成他们放学后更无人教管,染上了很多恶习,如抽烟、迷恋网吧、打架、早恋等,学习成绩可想而知。笔者身为班主任,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深知罗森塔尔效应的启示,一直自觉的以此要求自己,从不冷落一个学生,在笔者所任教的班级中,学生不仅流失少而且学习及品行也相对较好。自我总结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公平地对待学生。无论后进生还是所谓的学困生,他们的“后”和“困”都非智力障碍所致,他们的学习不好是由于底子差,而且缺少家庭的良好督导,所以造成了学习的不如意。但是,只要他们来到了学校,教师就应该公平地对待他们,只有享受到了公平的待遇,他们才能感觉到集体的温暖,教师的爱意,他们也才有上进的念头。笔者曾接触过一个学生,他上数学课总爱和教师顶撞,笔者就问他原因。他忿忿地说:“老师太偏心,眼里只有那几个成绩好的,提问时也就只找那几个人,我看不惯他那样。”一句话点出了问题的关键,教师的不公平造成了学生的上课顶撞,这能怪学生不听话吗?俗话说,庸才是放错了位置的人才,垃圾是未被开发的财富。成绩不好决不是想象中的那样一无是处,是有些教师的思想在作怪。笔者相信只要教师公平地对待学生,满腔热忱地投身教育,学生是能感受到的。这样的教育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共鸣。另外,教师不公平地对待学生其实也并不是真正爱学生,而是害学生,因为你爱护了极少数,却伤害了大多数,这是爱学生吗?希望我们每位教师都能把自己无私的爱奉献给每一个学生,让这些迟开的花朵也能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
  二、热情地鼓励学生。正如试验结果表明的那样,教师的期望越大学生进步就会越快,反之,就越小或者不进反退。日常的教学中,教师的这种期望最明显的表现便是热情地鼓励学生了。一句温暖的话,甚至只需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便会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们的关爱。学生是最容易满足的,也是最懂得回报的,当他们感受到教师的鼓励和关爱时,他们会以实际行动加倍的报答。记得一次作文课笔者让学生写《感受父爱》,班里有个叫朱武的学生,他虽然写了不少错别字还有病句,但笔者着重表扬了他文章中流露出的孝顺与懂事,还让全班同学为他鼓了掌。从那后,笔者明显感到他写作文的劲头变大了,而且越写越棒。这可喜的变化就来自于那次的表扬和鼓励。记得有位教育家讲过,作为教师一定不能吝惜自己对学生的溢美之词。是的,也许我们的一句鼓励便是学生奋斗的动力,如果你的鼓励造就了学生的成功,岂不是胜过七级浮屠。
  三、真诚地热爱学生。陶行知有句名言: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爱学生其实也就是对学生最大的期望,亲其师,信其道便是其理。有些学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少或得不到父母的爱,他们对教师的感情就弥足珍贵。就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对那些因受家庭乃至社会环境条件不良影响而表现异样的孩子,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的态度和方式对他,因为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地爱,才能更好地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的希望之火。这种爱应当是最无私、最纯洁的,没有任何世俗的污染,否则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而导致事与愿违。无数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纯洁的爱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
  总之,教师期望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有无数种表现形式。但是无论何种表现方式,它都告诉我们,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对每个学生都寄予合理的期望和要求,给予他们公正和足够的支持与鼓励。当然,后进生的转化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是教育工作者长期探索和研究的课题。本文只是笔者针对教师期望所谈的几点感想,希望能与各位同仁磋商,以达抛砖引玉之效,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证。
  
  参考文献:
  [1]姚本先主编.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李镇西.教有所思.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11.
  [3]马笑霞.语文教学心理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12.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07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