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河北农业大学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推进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贾保民 田振生 张翠萍 刘春明

  摘 要: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是指学生在上课和有组织的课外活动以外的时间所从事的体育活动。本文从对河北农业大学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现状入手,以对我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动机、行为、消费的现状调查为依据,找出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行为特征及影响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产生的因素;以专家调查为理论支撑,提出相应的对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推进的策略,以便促进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文明、健康、科学的发展,促进大学生的终身体育行为,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个参考依据。
  关键词:普通高校 大学生 课外体育锻炼行为 推进策略
  
  前言
  
  随着体育社会化的发展和高校体育教育观念的改变,课外体育锻炼成了大学生自主体育活动的新热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是指学生在上课和有组织的课外体育辅导以外的时间中所从事的体育锻炼活动。现代课程理论认为,潜隐课程对于学生增加知识信息、学习生活技能、获得休闲愉悦、接受一定的思想和行为规范、促进个性特长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育人作用。潜隐课程是课内外间接的、内隐的,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课外体育锻炼可以认为属于潜隐课程的范畴。随着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学生课余时间的增多和体育意识的增强,普通高校体育开始重视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并呈现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趋势。因此,研究普通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意义在于将学校素质教育融入到课外和社会,跨越学校体育教育的区域和时空界限,培养大学生的信念、情感、态度、知识、技能和锻炼身体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行为科学认为,体育行为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体育的方法和手段,去实现体育目的地一切实践活动”。体育生活方式作为现代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人们全部体育生活领域的活动方式和行为特征”。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反映了现代青年学生的生活方式。本文根据行为学理论,通过对河北农业大学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的个案调查,揭示普通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的普遍规律即总结、归纳和提炼其行为特征,并找出制约课外体育锻炼行为产生、发展的因素,以便有效地控制、预测和引导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行为,有利于扩展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功能和素质教育的渠道,为大学生创建积极的课余体育文化,丰富大学生的文明、健康、科学、快乐的课外体育生活。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河北农业大学在读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大量有关课外体育锻炼和体育行为的相关文献,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1.2.2 调查法
  1.2.2.1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课题的构思和研究目的,参考《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的调查问卷设计了《河北农业大学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现状调查表》。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23份,有效回收率为87.17%,问卷采用选择式、多选式、填充式、排列式等形式。调查问卷研究设计后,首先进行专家咨询,广泛征求意见,并根据专家意见和建议,做了一定的补充和修改。而后分别送专家教授审阅,进行效度检验,经卡方检验结果达到显著水平。问卷信度检验采用再测法进行,相关系数r=0.92,呈高度相关水平。
  1.2.2.2 访问调查法
  就河北农业大学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及相关问题,对有关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访问座谈,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1.2.3 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软件包,运用平均数、百分比、权重、假设检验、因子分析等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河北农业大学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行为特征
  2.1.1 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时间选择特征
  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与次数反映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习惯养成的程度。从调查表中显示:20.5%的学生每周活动1-2次,34.6%的学生每次活动的时间不固定,13.3%的学生除学校组织外,几乎不参加。13.6%的学生每次活动时间不足30分钟,23.0%的学生活动时间不固定。在早饭前和晚自习后是学生安排锻炼时间较多的,但30.9%的学生锻炼的时间不固定,35.3%的学生在时间安排上没有规律,且节假日人数最低,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不足。
  2.1.2 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空间选择特征
  我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场所在校内免费场馆的占73.5%,公园、广场的占10.9%,宿舍的占5.0%,校内收费场馆的占6.1%,家中的占2.6%,社会收费场馆的占1.9%。从表中反映出:校内免费场馆是在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最多的场所,公园、广场是学生第二选择的地方,这是由于我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经济条件有限,使他们首先选择了免费锻炼。
  2.1.3 学生课外体育锻炼项目选择特征
  调查显示,我校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行排序列前10位的是:男生有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登山、棋牌类、跑步、散步、武术、游泳;女生有羽毛球、乒乓球、散步、登山、交谊舞、篮球、游泳、健美操、跑步、棋牌类。经常参加的课外体育锻炼项目是:男生有篮球、足球、羽毛球、棋牌类、跑步、乒乓球、散步、排球、登山、台球;女生有篮球、乒乓球、散步、跑步、羽毛球、棋牌类、交谊舞、跳绳、踢毽、健美操。
  学生喜欢的项目与经常能够参与的项目存在一定的差距,女生表现得尤为明显。男、女生选择篮球的人数较多,这与体育课、学校篮球场地的配备,篮球自身的激烈、对抗性强等特点以及很多学校经常组织篮球比赛有关系。从问卷中,大部分学生想多了解篮球的裁判规则,以便很好地欣赏比赛。乒乓球、散步、跑步也是学生选择较多的项目,这些项目简便易行,不受场地器材约束。而乒乓球场地的缺乏是大部分院校学生提到最多的。健美操、交谊舞是女生喜欢的项目。因此,引导学生因地制宜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是普通高校体育工作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2.1.4 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形式选择特征
  我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形式有学校、班级组织,自发结伴,单独活动,社区体育活动,俱乐部形式,与家人一起等。从调查的结果显示:59.4%的学生选择自发结伴活动,列第一位;学校班级活动列第二位;单独活动列第三位。这说明了课外体育锻炼的自由性、个人性,也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自发结伴学生的同伴多为异性和同性两者兼有,且锻炼的同伴不固定,85%以上学生的伙伴人数在1-5人,这说明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学生选择的项目是适合1-5人参加的,且适合男生女生共同参与的项目,但锻炼伙伴没有固定,又说明课外体育锻炼习惯尚未养成。
  2.1.5 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消费趋向
  体育消费是指学生直接用于体育生活的物质消耗的经济投入。大学生体育消费用途包括校内健身班、社会健身房、购买服装鞋帽、购报订刊、购买体育彩票和体育欣赏等。大学生体育消费反映了大学生经济状况和消费观念。从调查中显示:年平均消费50元以下占67.6%;50―100元占19.9%;100元以上占12.5%。消费用于购买体育服装的学生占83.8%,体育欣赏呈上升趋势,列第2位,社会健身房参与人数最少。消费水平高的大学生中男生比重较大,家庭富裕的学生体育消费意识较强。由此看来,我校学生体育的消费受学生经济状况、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消费意识水平以及学校的体育消费环境等情况制约。

  2.1.6 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所处的阶段
  根据行为改变阶段模式的基本思想,设计问卷,根据被调查者的回答,划分为不同的锻炼阶段,以便了解我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的变化情况。五个阶段分别为前打算阶段、打算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保持阶段。在调查表中看到,不同年级的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存在着差异。一年级在各个阶段的人数百分比为依次为34%、36%、4%、6%、20%,二年级学生在各个阶段的人数百分比依次为31%、43%、4%、5%、17%,有锻炼习惯和不参加的人数相差不大。三、四年级的学生不参加锻炼的人数百分比相对较低,有锻炼习惯的人数百分比较高。
  2.2 河北农业大学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推进策略
  所谓对课外体育锻炼行为推进的策略是指对影响课外体育锻炼行为的某个或多个因素施加影响,促使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的形成和保持的计划和谋略。人类的行为除了具有遗传性、获得性和适应性外,还具有目的性和社会性。其中学校、家庭、大众传播媒介、社会团体等在个体行为社会化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的产生受到学校、社会、家庭以及个人因素的影响,对课外体育锻炼行为的推进策略也应从这些方面进行制定。
  2.2.1 通过对我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特征的分析和研究,我们把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的推进策略总的分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社会的支持和学生自身因素的提高三大类。
  2.2.1.1 从实施全民健身纲要的需要来看,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终身体育的基础,是国家体育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重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全民健身计划以全体国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儿童为重点。”学校体育具有显著的基础功能和终身效益,应以学校体育为突破口,注重培养学生课外体育锻炼锻炼的意识、能力和习惯。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重中之重,是学校走向社会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因此,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对高校大学生培养课外体育锻炼意识,获得体育运动技能、培养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是至关重要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从树立新的理念、构建新的体育课程体系和创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来促进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开展。
  2.2.1.2 社会的支持如社会风气、社区组织的态度是重要的行为强化因素。良好的社会风气,社区组织的积极态度,有利于人们积极参加健康体育活动。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意识行为的形成,家庭因素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家庭因素应成为社会因素的一部分。
  2.2.1.3 个人自身因素的提高包括学生要转变体育态度,获得课外体育锻炼的技能、技巧,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提高自信体育能力等。这些都是影响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倾向因素先于行为,是产生某种行为的动机、愿望,或是诱发某行为的因素。倾向因素包括知识、态度、信念和价值观,也包括个人技巧。
  2.2.2 高校体育要树立新的理念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终身体育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学校体育时空延伸的观念。另外,学校还要培养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和体育休闲的观念。
  2.2.3 高校要创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加拿大教授斯蒂芬・利考克在《我见之牛津》中深有感慨地说:“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环境。”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社会大文化起着促进和推动作用,对培养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意识及行为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课外体育锻炼也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形式之一,如何建立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体系和管理体系以及完善课外体育俱乐部是促进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蓬勃开展的重要手段。
  2.2.4 发挥大众传播媒体优势
  包括以政府为核心的引导措施、以学校为重点的整合教育、体育教师在大学生使用媒介中的作用、学生社区环境的支持和家庭支持。
  2.2.5 转变体育态度,获得课外体育锻炼知识,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提高体育能力。
  
  3. 结论
  
  3.1 我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不固定;校内参与无偿活动的人数较多;学生喜欢的项目与经常能够参与的项目存在差距;学生多是自发结伴活动,同伴不固定;体育消费水平较低;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习惯尚未养成。
  3.2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社会的支持和大学生自身因素的提高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有促进作用。
  3.3 高校要从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出发,注重课程内容实效性,体育教学人文性,教育内容综合性来构建新的体育课程体系。
  3.4 政府政策法规的保障、发挥大众传播媒介的优势,社会和家庭环境的支持,对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有促进作用。
  3.5 大学生自身要转变体育态度,获得课外体育锻炼的知识,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使知、信、行相统一。
  
  4. 建议
  
  4.1 构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改革。
  4.2 加强投入,充分利用场馆,高校主管部门应从实际出发,搞好场馆建设,扩大场馆开放领域,增加开放时间,提高利用率,为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提供条件。
  4.3 大学生假期余暇时间较多,如何充分利用大学生假期时间进行体育活动是学校和社会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倪同云.中西方群众体育现状的比较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1999.35,(4):2-6.
  [2]庞元宁,蔡兴林.中国准体育人口的基本特征与发展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4.40,(3):45-48.
  [3]刘长茂.人口结构学[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1:13、82、258.
  [4]刘一民.体育行为学[M].北京: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5]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20-130.
  [6]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7]庞元宁,何建文,同英.试论中国不同年龄人群体育现状[J].体育科学,2000.21,(2):23-25.
  [8]吕树庭,崔海,刘德佩等.广州市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暨体育人口调查[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3):1-9.
  
  河北农业大学2006年非生命学科和新兴学科科研发展基金课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14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