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思维 培养学生语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晓江
摘 要:本文针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问题,采用创新思维,从诵读品味、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多种“写法”、开展活动五个方面进行有效论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思维 语感语养
前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感,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也是一个人语文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和突破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所在。加强语感培养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 诵读品味,积淀语感
现代研究表明,诵读中语调、节奏、语流反复刺激,便在学习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声音映像”,这种内在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中学语文课本中很多名篇词句优美、生动形象,加强对这些文章的诵读,是帮助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感的重要途径。反复诵读就能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就能让学生真正感到文章的起承转合、气象万千,就能让学生从感性上、整体上去认识,消化吸收。
在认真诵读时,引导学生揣摩、推敲、品味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作用,赏析凝练传神的字词,理解文章深层的内涵,领悟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之精妙,使学生逐渐体味和感染到作品内在的情感与意蕴,让学生逐步习得和积淀语言分寸感、和谐感、情味感,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同时,可引导学生驰骋自己的想象,展开充分的联想,沉浸在作品的境界之中。诵读的内容多了,涵泳的层次高了,语言的积累就越来越多,体验就越来越深,语感能力也就会越来越强。
2. 联系生活,体验语感
叶圣陶先生认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一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的越多了解越真切。”实践证明,人们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紧密相连。教学时,教师若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就会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逐渐具体鲜明的形象,进而入情入境。脱离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一句空话。语感的丰富美妙、敏锐深刻,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础之上。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在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过程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动到前台。这样,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就变得更加容易,语感就会更加深刻。我们应鼓励学生进行多途径的语感实践、语感分析,经常观察生活、品味生活,留心别人的语言,注意生活中的文字,仔细辨别其中好坏,引导他们联系实际,帮助他们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借助思维和审视能力,对语言材料进行品评与鉴赏。
3. 创设情境,培养语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创设情景,营造意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全方位感知语言文字。让学生学会分析、琢磨,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语言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深层把握,达到读者与作者“心神合一”的境界。如借助实物、挂图或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课件等,把文字所描绘的客观事物或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直观性、形象性,给学生以直觉感知。通过课本剧编演、成语典故编演等,让学生将语言文字演绎成生动的故事,分角色扮演其中人物,模仿剧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尽情表达出所扮人物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学生的表演可使故事显得生动有趣,有趣的故事又使单调的文字变得富有立体感,从而使语言文字变成鲜明形象映在脑海中,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语感的训练。
例:教学朱自清的《春》一课,通过多媒体播放春花春雨等景象,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初步感知春天充满活力、充满希望,为整篇课文奠定感情基调。在描绘春草图、春花图、春鸟图和春雨图时,可先播放欢快轻柔的音乐,以优美动听的声音把学生带进一种特定的充满诗意的语言环境中,学生神情专注而投入。随后,教师又在屏幕上播放春天的一组组优美画面,启发学生欣赏画面,用语言描述着美妙的场景,并张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嫩绿的草芽顶开泥土的情景,想象花瓣舒展的情景,想象和风吹面、细雨轻飘的情景。如此充分感悟后,再去读那些描绘的文字,学生已完全沉浸在快乐的氛围中,春天给人带来的愉悦之情自然流露。通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通过想象中的“画面”感悟语言,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
4. 多种“写法”,转化语感
培养语感是为了更好地写作,同样不断地写作也能转化语感,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写作方式来培养语感。如抄写、仿写、改写,都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抄写是让学生把精彩的段落、优秀篇章照抄下来,目的是使学生积累知识和写作素材,培养语感增强鉴别力;仿写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语言应用能力的有效训练方法,它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对那些毫无写作兴趣的学生,仿写就是他们写作的引路人。如学习了《爱莲说》,把有关莲的诗句、文章搜集起来,让他们看看读读学学练练,仿写一篇。改写是让学生把一个好的段落或一篇优秀的作品,在反复阅读欣赏领会的前提下,或局部,或整体地按另外的立意、别样的结构或体裁改写。通过“多种写法”,不仅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而且也会促进客观语言向主观语言的转化。
5. 开展活动,强化语感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在走进教材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的同时,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多实践。开展活动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辩能力和写作能力,加强语感受的培养。具体做法:(1)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成语接龙”、“名言、警语收集”、“古诗词背诵”、“讲故事”、“辩论会”、“普通话演讲”等比赛活动;(2)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心得、经验交流会;(3)展览学生阅读中的圈点勾画,点评批注,寻章摘句,制作卡片等;(4)举行读书征文,开展读书小报展评活动;(5)组织形式多样的由阅读材料改编的课本剧、名著片段表演等。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语感培养中,教师必须转化教育观念,采取正确策略,搞好听、说、读、写的主体性、实践性操作,才能真正把学生的语感培养落到实处,提升到应有高度。
小结
郭沫若曾说过:“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语言的敏感。”培养语感是一个长期的、有意识的、科学的训练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不间断的训练。唯有如此,“语感教学”在语文教学的天地里才能放射出夺目的光彩,绽放出耀眼的奇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17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