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教学中师生互动环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苗佩云
参与式教学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重要课堂教学理念,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教学的本质应当被视为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互动”从狭义来讲,指在一定社会背景和具体情境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一时空内,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既指师生间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又指师生间通过信息交流和行为交换所导致的相互心理上、行为上的改变。“师生互动既包括师生间的互动,又包括生生间的互动。”当前课堂上发生的师生互动存在着许多与现代教学理念不相符的现象,研究这些现象,找出其解决的办法,对改善课堂教学现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1.形式单调,多师生间互动,少生生间互动。
课堂互动的主体由教师和学生组成。但学生作为课堂互动双方中的一方时,可以学生全体、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三种身份出现。这样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可组成多种形式。此外,还有学生小组与小组、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而实际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全体、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而教师与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与个体、群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等多项主体互动严重缺失。
2.互动作用失衡,多控制―服从的单项型互动,少交互平行的成员型互动。
在分析课堂中的师生角色时,我们常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把师生关系定位为主客体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和学生不管是谁做主体、谁做客体,都是分离、对立的。于是师生互动也由此成为教师为主体或学生为主体与其客体之间的一种相对立作用和影响。在学生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的许多课堂中,师生互动大多体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服从影响,教师常常作为唯一的信息源指向学生,在互动作用中占据了强势地位。而实际上在“人与人”的交往活动中,双方活动应是交互性的,非对立性的,教师应成为普通一员参与互动,与学生形成包容、共享的互动关系。
3.深度不够,多浅层次互动,少深层次互动。
在课堂教学互动中,我们常常听到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机械似的回答,这一问一答看似热闹,实际上,只是“物理运动”,而非“化学反应”,即教师与学生都缺乏深入思考。我们还常常看到,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有许多雷同与重复,缺乏激烈的争论,少见强烈的反驳,此谓“无争论的统一,非真正的统一”。所有这些现象,反映出课堂的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矛盾的激化,也没有情绪的激动,整个课堂像一条潺潺流水单线条前进,而不似大海般潮起潮落,波浪翻涌。
二、解决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老师要认真备课,课前精心设计各种问题情境,使整个课堂教学成为“质疑―解疑―参与”的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动脑去想、动口去说、动手去做,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功效。
2.提高教师的教学敏感性。
教师应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产生互动,同时又应该是课堂互动的调控者。因此,教师应提高教学敏感性,充分挖掘和利用课堂中的一切互动因素,以调整互动来促进互动。
3.培养学生的有关习惯与能力。
(1)耐心倾听的习惯
倾听别人发言、理解别人是与人产生互动的前提。倾听别人发言的时候,就是学生理解别人的时候,也是学生把别人与自己比较、对照的时候。可是,现在课堂上常有学生不善于或是没有耐心听别人发言。所以,在一位学生发言之后,叫另一位学生复述别人的发言、概括别人的发言,有利于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2)善于表达的能力
表达是否清晰、生动,对互动效果也有很大影响。要让学生明白发言的过程是跟全班同学交流的过程,所以要说得清楚、明白、生动。另外可要求学生从有条理到简洁再到有感情,一步步提高表达能力。
(3)善于反省的习惯和能力
培养学生经常反省自己的真实思想过程,有利于学生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异,有利于学生在互动中扬长避短。做到“知己知彼”,是建立师生积极、健康互动关系的基础。在关于课堂教学的研究中,我们要对各种教学要素做思辨性的分析。但真实的课堂是一个具有时间、空间、人际间等多向维度的立体系统,其间充满了即时性的、不确定的、无法预料的成分。所以,改变研究视角,直接对课堂的动态实况进行透视,可以帮助我们形成对课堂鲜活而全面的认识。
4.设计“大问题”和发散性的问题,扩大互动空间。
所谓“大问题”即粗线条式的问题。这种问题应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可选择性,它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作策略的选择、材料的选择、思路的选择,而不仅仅是对某一具体操作方法的选择;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设计作多种假设与猜测,而不仅仅是按既定程序作一蹴即就的验证。当教师把“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抛给学生,就如把学生投置于一个偌大的陌生领域,学生可以放开手脚,但在茫然四顾之际又必须加强联系,找到出路。此即为学生扩大了互动空间和互动需求。
5.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平等的教学理念。
课堂已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学习内容也不仅仅是教科书,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有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研究性学习使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变为平等参与学生研究的同伴,从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教师既不能单纯地讲授研究性学习课程,又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19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