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隐喻与英语词汇学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董红艳
摘 要: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的一种认知工具。莱考夫和约翰逊根据始源域的不同,将概念隐喻分为三大类:空间隐喻、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本文将以此分类为依据来探讨隐喻与英语词汇教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隐喻 空间隐喻 实体隐喻 结构隐喻 英语词汇
1.引言
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大量的隐喻。英国修辞学家理查兹曾经说过,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Richards,1965)。隐喻作为语言中一种普遍现象,其研究由来已久。传统的隐喻研究把隐喻作为一种修辞现象。亚里士多德甚至还认为“The greatest thing by far is to be the master of metaphor(最了不起的事就是成为一个隐喻大师)”。理查兹摈弃了传统的隐喻观点,提出隐喻不是语言使用中的特殊和例外,是语言的一种功能,是语言发挥作用的必由之路。理查兹不但拓宽了对隐喻本质理解的视野,而且把语言中的隐喻看作是思想和行为的派生物。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 & Johnson,1980)则进一步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隐喻由两部分构成:结构相对清晰的始源域(source domain)和结构相对模糊的目标域(target domain)。隐喻就是将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上。隐喻无处不在。有研究表明:人们在每分钟的话语中平均使用1.80个新隐喻和2.08个旧隐喻(转引自蓝纯,2005:112)。Lakoff & Johnson通过分析大量的日常语言也表明了隐喻无处不在的原理。而我们的概念系统本身就是隐喻性的,所以很有必要从隐喻的角度探讨英语词汇教学。
2.认知隐喻与英语词汇学习
Lakoff & Johnson(1980)根据始源域的不同,将概念隐喻分为三大类:空间隐喻,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本文将以此分类为依据来探讨隐喻与英语词汇教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2.1空间隐喻
空间隐喻以空间为始源域,如上/下、前/后、高/低、左/右、中心/边缘等空间关系以及其他一些表示空间方位的介词如on,at,in,over等,通过将空间结构投射到非空间概念上,赋予该非空间概念一个空间方位,例如:MORE IS UP这一隐喻就是将空间概念的结构投射到了非空间的抽象概念QUANTITY之上,“数量多为up”,从而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了数量这个较抽象域的概念。而the upper strata of society中,空间概念的结构又被用来构建非空间概念的SOCIAL HIERARCHY了,说明“社会地位高为up。以下是更多的例子:
(1)up to date/down the ages(最新的/自古以来)
(2)from the central committee to the party down to the grass roots level(从党中央到基层)
(3)up and up/up and down(光明磊落的/上上下下,处处)
(4)be up in spirits/be down in spirits(情绪高涨/情绪低落)
以上(1)到(4)句中,(1)句中的原本用来表示空间概念的up和down通过隐喻拓展被用来表示时间概念。时间较近为up,时间较远则为down;同样,(2)句中的down用来表示等级和地位,地位低为down;(3)和(4)句中的up和down则被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状态,状态较好或理想为up,状态较不好或者不理想为down。
(5)high summer/low season(盛夏/淡季)
(6)high number/low number(数量大/数量小)
(7)high social status/low class(社会地位高/社会地位低)
(8)high spirit/low spirit(兴高采烈/情绪低落)
以上(5)到(8)句中,high和low这对表示空间关系的词被用来分别表示TIME(时间),QUANTITY(数量),SOCIAL STATUS(社会地位)和STATE(状态)等相对抽象的域。
(9)Might is right(强权即公理).
(10)a left handed compliment(暧昧的恭维)
在空间概念里,左/右关系也是比较常见的概念。而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人们一般总是习惯于使用右手,用右手写字、吃饭,右手的灵活性一般要比左手好。因袭才会有“向右看齐”的话。所以在隐喻拓展上,右往往隐喻“正当的”、“正义”、“权利”等,而左则反之。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空间介词也可以通过空间的点或面的关系拓展到其他抽象域。如:at war(交战状态)表示一种状态,at one’s thirties(在某人30岁的时候)则表示一个具体的时间段;on the instant(立刻,马上)表示时间,而on with(穿着,戴着)表示状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空间隐喻是一种很常见的隐喻,掌握空间隐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其中的一部分词汇。
2.2实体隐喻
实体隐喻是把抽象的事件,活动,情感等视为有形的实体和物质(蓝纯,2005)。例如:THE MIND IS AN ENTITY这一隐喻是把MIND(心智)这一概念具体化。再如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人体部位,动物和植物等都可以用来作为实体隐喻的始源域。
(1)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
(2)bare one’s heart(诉说衷肠)
(3)lend a hand(帮助某人)
(4)I have no stomach for a fight(我对打架没兴趣).
(5)have one foot in the grave(行将就木,死期不远).
实体隐喻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因此实体隐喻可以承担指称、量化、确认、目标设定等功能(转引自蓝纯,2005:122-123)。(1)句中用head来指人的智商,因为“智商”这个概念比较抽象,故用head这个较具体的东西将其具体化;同样在(2)中,情感也是抽象的东西,所以用与之相关的heart指代心中的情感;(3)中的hand实际上指的就是帮助,而(4)句中的stomach(胃口)则通过隐喻拓展来指兴趣;(5)中的用“坟墓中的一只脚”更是形象地隐喻了人之将死。
(6)a lucky dog/a sly dog/a gay dog(幸运儿/狡猾的家伙/快乐的家伙)
(7)a dark horse(有本事而深藏不露的人)
(8)fish in the air(水中捞月)
(9)the apple of one’s eye(掌上明珠)
(10)My love is a red,red rose(我的爱人是一朵红红的玫瑰).
(11)sour grapes(酸葡萄――阿Q精神)
以上例子中,(6)、(7)、(8)三句是用动物作为实体隐喻,(9)、(10)、(11)则是用植物作为实体隐喻。由此可见,隐喻就是用此事物来经历和理解彼事物,而此事物和彼事物之间在形状、状态、性质和功能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此外,还有很多实体隐喻,如:
(12)crocodile tears(假慈悲)
(13)tower of ivory(世外桃源)
(14)Judas kiss(阴险的背叛)
(15)Sphinx’s riddle(难解之谜)
2.3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就是通过一个结构清晰、界定分明的概念去构建另一个结构模糊,界定含混或完全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转引自蓝纯,2005:123)。例如THE MIND IS AN ENTITY这一隐喻是将MIND具体化了,但是MIND到底是什么我们还是不能够很准确地把握。如果能够将其改为THE MIND IS A MACHINE,那么我们就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其中的信息,如MIND跟MACHINE一样会工作、会休息、有工作效率等等。结构隐喻反映在词汇层面,就是将用于谈论和描述此类概念的词汇用来谈论和描述彼类概念。
(1)How do you spend your time these days(这些天你是怎么度过的)?
(2)The work cost me three hours(这项工作花费了我三个小时).
由以上两个例句我们可以得出TIME IS MONEY,从而帮助我们从MONEY的角度去更好地理解时间这一抽象概念。
再如LIFE IS PLAY这一结构隐喻,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例句来理解:
All the world’s a stage,
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are merely players.
They have their exits and entrances;
(As you like it 2.7,转引字蓝纯2005:117)
在这里,始源域是PLAY,而LIFE是目标域,其中剧中的男演员女演员与世界上的男人女人对应,而登台与下台则与人的出生和死亡对应,演员在剧中扮演的角色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负担的多种职责对应。因此通过这一结构隐喻,我们就更加准确地理解了什么是LIFE。当然,这个隐喻只是对LIFE的理解的一个方面,要全面理解它还要通过别的隐喻去理解,如LIFE IS A JOURNEY,LIFE IS A GAME等等。
3.结论
总之,隐喻是一种强有力的认知工具,它总是通过用人们身边熟悉的具体的概念来经历和理解那些陌生的和抽象的概念。本文通过分析空间隐喻,实体英语和结构隐喻的大量例句证明已经能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反映在英语词汇的学习上,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不能停留在词的表面意思上,而要充分地运用隐喻这一认知工具,加强词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从而为英语学习打下坚定基础。
参考文献:
[1]Lakoff,G.&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Richards,I.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C].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6.
[3]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4]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22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