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着眼学生素质提升 建构全新语文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书珍

  在新课程改革的舞台上,教师将扮演一个全新的角色―由主角转变为主持人。此项变革,势必带动一系列的变化,教育理念的变化就首当其要。改变过去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学内容的学习不再是教学的根本目标,而是把它当作提高学生素质的桥梁。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而非仅仅为“接受者”,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引导者、激励者、协调者、服务者。因此,在新理念指导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也必定要发生较大的变化。新教材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媒体先进灵活的手段为现实这一转变提供了有效途径。根据个人实践,我认为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建构全新的语文课堂:
  
  一、创设氛围,让“爱”再现
  
  语文教学是一种渗透着爱的人文教育,而课堂教学中的这种爱大多借助教材媒体,通过师生情感的交流达到的。传统的语文教学,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述和引导感受教材中隐藏的这种爱,很大程度上受教师的影响,自己主观感悟出来的东西很少。在课堂上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手段,将纯文字的东西演变成图文音画,让学生动用各种感官自己去感悟,更好地发挥了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作用,进一步增加了师生情感交流的机会和时间。而且,为学生创造了表达自己的机会,加上教师激励性的评价,更能引起师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使学生能根据图文音画,在充满爱的课堂氛围中自己去感悟这种爱,受到爱的教育。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意蕴优美的散文,可谓是“爱”的教育在典范之作。如《珍珠鸟》一课的教学,先让学生欣赏一段清晨林中鸟儿欢鸣的片段,让其通过音画感悟到:鸟作为地球上的生命群体之一,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表达方式,富于灵性,在无意识的情况下给人类带来了欢乐,惹人喜爱。学生对鸟的喜爱溢于言表。然后边让学生欣赏珍珠鸟的画面,边聆听作为画外音出现的课文内容,音画结合,来具体感悟珍珠鸟的可爱。课文教学结束后,让学生观看电影剪辑《小海豹》,亲眼目睹人类对无辜动物的虐待和残忍。几十颗已经被激发起来的爱心,受到强烈的刺激,纷纷踊跃发言,畅谈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最后,课堂教学在《让世界充满爱》的歌声中拉上了帷幕。将“爱的教育”这一重大的教育主题,生动形象地渗透到课堂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对爱的感知力,增加了爱心,唤起学生对知识的爱,对动物的爱。
  
  二、创造意境,让“美”重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求美也是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挖掘、放大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将诸多美的因素渗透到多媒体教学中去,使学生在一个和谐的,充满美感的教学环境中发现美、感受美、捕捉美,增强对美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获得知识,又陶冶情操。
  诗歌单元的教学一度被视为传统语文教学的难点,教师觉得无从下手,学生学习兴趣低落。可以抓住其中无处不在的“美”,借助多媒体轻松解决这一难题。如教《纸船》一课,在大屏幕上播映一段辽阔的海景,随意调节投影焦距,采用动画技术,让纸船在忽明忽暗的光线中随着汹涌的波涛晃动、漂流,同时,海风的呼啸声和海水的澎湃声在教室里回荡,学生渐渐沉浸在这逼真的环境中。指导学生主动领略作者所创造出来的那种充满意蕴的艺术境界,从而获得一种高层次的审美享受。
  中学语文教材是美的宝库,如何引导学生进入宝库去感受美、创造美,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引导得好,可以使学生辨别出客观事物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同时也使他们对美的事物产生学习、领会、把握的兴趣,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
  
  三、兼容视听,让“趣”涌动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学生认知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去学习,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能否激发学习的兴趣、感情,是语文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可以根据多媒体声像并茂、视听结合的特点,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直观、形象的图像、艳丽的色彩、逼真的音响,造成特殊的情境,叩击心灵,引起学生的注意,将学生的情感流向引入轨道,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着兴奋的情绪。
  如教学《斑羚飞渡》一课时,先让学生闭目倾听配有音乐的课文朗读录音,逼真、生动、优美的声音,使学生仿佛来到了嘎洛山的伤心崖上,看到了一群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的斑羚。紧接着,画外音“斑羚们该怎么办呢?”的响起,让学生们带着急切的心情和斑羚种群命运的关注,一口气读完了相关的课文内容。这时,教师再适时地播放出动画制作的老少斑羚合作飞渡山涧的演示过程,解决了不少学生心头的疑惑,由衷感叹斑羚种群的智慧,并深深被这种牺牲精神和团队精神所感染,带着浓厚的兴趣写出了自己的感悟。就这样,静止的感情色彩、浅淡的文字转化成了流动的感情色彩、浓烈的有声语言,似乎在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幅生动形象的图景,复杂抽象的过程得以细致明白的演示,加上教师适时适度地点拨,教学始终抓住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处于情绪紧张而又不失愉悦的状态中,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活动,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四、拓展视野,让“知识”链接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依托教材,在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拓展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能力,挖掘学生潜力,使所学知识能够应用到各科,应用到生活中。说明文可谓是这方面的典范。说明文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所以在讲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掌握说明方法的前提下,适当而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以拓展和延伸,大有裨益,是已被验证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如《秃鹰之死》的课堂教学,课内教学任务完成之后,可以巧妙地将话题引向课外,让学生看看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污染,都是些什么污染,由何引起的,造成了什么样的危害,并随画面出示了一些数据,显示出这些污染对我们生存环境的破坏程度及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危害程度。学生在一系列事实面前陷入了深思,由秃鹰之死联想到了我们人类自身的安危,纷纷表示要从自身做起,力所能及地去宣传、去保护环境,并讨论提出了许多解决办法。教师又及时地在屏幕上出示了几条关于环保的宣传标语,让学生拟写,学生因为有所感悟,所以设计出了不少既有针对性,又富有人情味、言简意赅的好标语。学生在学到说明文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加深了对环境保护的感性认识,增强了环保意识和迫切感,同时接触到标语的拟写方法,并欣赏了诗歌,语文素养得以极大提升。新课程鼓励创新,重在创新。只要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抓住契入点,巧妙设计,恰当引导,在新现代教育技术的帮助下,就能把语文教学的外延扩大到极至,建构出与传统教学截然不同的全新语文课堂,从而落实提升学生具体素质的新课程教学目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23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