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空间观念培养为学生发展“续”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数学练习课作为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是以通过学生进行适量、适度的练习,达到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为目的的课堂教学形式。一般拘泥于“基础练习——变式练习——综合应用”的教学模式。而有效的练习课应该是继续引导并促进学生充分、有效地展开数学思考,为学生的后续发展“续力”。
【关键词】练习课;教学模式;空间观念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2-0263-01
下面以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练习》为例,谈谈如何在练习课的设计中为学生发展“续力”,促进学生充分、有效地展开数学思考。
一、错例展示,题源多元,成为“可见学习”
错例展示是学生思维的真实暴露,是学习知识后的第一反馈,能充分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这么想,因此潜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课前,笔者根据学情收集了一些错题,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收集、整理一道易错题,在完成易错题的收集、整理过程中,实现了对自己学习的“可见”。老师则将题目进行了整理,在课堂上挑选共性的题目进行专门练习。
【错例展示】观察思考:错在哪里?
从学生的作业本中看,这题错误率最高,就是学生的难点。经分析,学生不理解题目的意思,看不懂缠绕方法。彩带所围成的图形是个长方形,但它处于一个三维的空间中,需要借助想象才能完成。此时,教师可以顺势引导:“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大家看得更清楚吗”,让学生明白可以通过平移让彩带变得直观,也将学生的认知从三维拉回到二维平面图形上。通过这样的拓展,发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了思维品质,积累了思维经验。当然,这种思维经验的积累还将为后续“棱长总和”的学习“续力”。
通过错题的整理和展示,学生参与了习题的选择,教师研读了每一位学生的每一个想法,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是“可见”的。练习过程的控制权,悄悄向学生转移。学生的能力水平决定了练什么、怎么练。
二、同一情境,不同问题,延续“探索热情”
练习十九中一共有10题练习,如果仅是一道道呈现习题,一题题完成,课堂会显得枯燥乏味。教师往往在设计练习课时很少去关注教材习题的编排体系、教材习题在本单元中承载的教学任务、并从知识体系出发去思考这些习题与后续学习的衔接性等问题。正由于缺乏这些因素的思考,造成教学目标的严重缺失甚至游离。如果只重视局部训练而淡化整体的联系,就会使学生缺少高瞻远瞩的解决谋略和随机应变的解决问题能力。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知识沟通能力,教师一定要整体把握教材的习题,尤其是加强数学知识之间沟通的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运用同一情境,巧妙组合成不同问题,可以避免学生在几个情境中穿梭,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到知识本身,从而使得教学的针对性更强,效率更高。因此,我采用“开心农场”这一个富有整体感的主题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操作分别解决“求长方形的周长”等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理、灵活地运用学过的周长计算方法。
【练习1】这是我们学校的两块开心农场,1号长方形菜地,2号正方形菜地,想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需要哪些数据?
【练习2、3】如果长方形菜地长28米,宽15米,周长是多少米吗?
【练习8】为了不让小动物进入菜地破坏蔬菜,农场的李爷爷要给长方形菜地围上篱笆,
菜地会是什么样子?有哪些不同的情况?
【练习9】李爷爷打算在这块长方形菜地种青菜和萝卜,他在菜地两条长边的中点由A向B做一条水渠把这块菜地分成①②两部分。请你们分别用红、蓝水彩笔来描一描。周长到底谁长?
这样的调整,将零散的练习整合于一個一以贯之的问题情境中,利用练习1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切入,发挥一“材”多用,一“题”多变的教育价值,改变教材中练习的呈现方式,更具互动性和开放性,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引发学生的深层次思维,自觉地以数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发现数学规律,解决问题。这样的练习整合设计,节约了课堂练习的时间,又将教材中习题的功能和优势发挥到了最大化化。
三、拓展延伸,制造冲突,丰富“空间观念”
对学生进行几何图形的分割与拼组能力的培养,是整个建构几何知识的有效手段,也是空间想象能力深化的标志。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在图形处理过程中真正认识图形,理解图形,使空间图形在学生面前不再僵化、呆板,从而使学生的空间观念丰厚起来。
【拼一拼】出示4个长为8厘米,宽为2厘米的长方形拼一拼,有哪些拼法?周长分别是多少?怎样拼周长最短?你可以借助长方形学具拼一拼,可以在纸上画一画,甚至在头脑中画一画。
这样的问题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及其困难的,学生很难想象其中的关系。这里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能力弱的借助实物拼一拼,能力强的借助画一画,最高层次的在大脑中画一画等方法。这样的操作感知活动,给予学生较大的开放空间,让几何图形的表象“明”起来,深化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感知和理解。这也最好地诠释了“我听见了,我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去做了,就理解了。”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续力”。
总之,对于练习课来说,要改变枯燥的练习课,教师就要尝试把知识进行整合,设计以学生原有经验为起点的充分体现数学本质的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利用各种条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对物体、模型、图形进行感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几何图形的本质属性,形成图形的表象和清晰的几何概念,让几何图形在学生心中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对图形与几何的学习更加自信,真正为学生发展“续力”。
参考文献
[1]葛瑞霞.谈空间观念的培养[J].内蒙古教育,1995年07期.
[2]郭慧.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年05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12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