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陶 清
德育历来是以德治国的基础工程,是关系到民族兴衰、社会和谐的头等大事。她的地位和重要性,早就毋庸置疑了。可现行的学校德育工作仍滞后于形势的发展……于是笔者大声疾呼:以人为本,努力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剖析现状,学校德育不容乐观
[镜头一早晨排车]一日,我对本校初二年级一个文明班级早晨摆放自行车情况的观察:全班50名学生,有48人骑车上学。但车没有放到位的就有40人,没有锁车的29人,车没撑好,倒下又没扶就走的有6人,两名值班排车的学生花了近20分钟时间才把这乱七八糟的现场精心“包装”好。可是,在晨检评比中仍扣了1分(原因是有一辆自行车撑脚有“毛病”倒依在相邻的车上),两名排车学生还是挨了班主任的狠狠批评。
这种只满足于做表面文章,而忽视以人为本的深层的思想培养;只满足于僵硬的政治、道德说教,而忽视德育内容鲜、活、实的人文性的做法是传统的防范型教育,是德育的萎缩。倘若联想到社会上一些公共场所东倒西歪的自行车、狼藉不堪的垃圾,联想到争功夺利、口是心非,言行不一致的伪君子;联想到极少数学生一旦走上社会没有约束甚至会犯罪……难道这些不是德育的缺失吗?
[镜头二,一节音乐课]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这节课,全班48人,来了45人,前20分钟下边的嘈杂声比教师讲授的声音还要高,这时教师干脆地提出,不想学的人只要不讲话,随便做什么都行。于是有人做课外作业,有人掰手腕,有人玩游戏机,更有甚者还有人玩起了扑克牌……声音更大更杂,课后该教师气愤地找到班主任说:“你们班要好好地加强纪律教育。”
其实班级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日本有位教育家说过:“好的班集体能造就高水平的教师,但有一个不合格教师的班集体是很难打造成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的,这就是合力效应。”德育工作应贯穿于学校工作始终,渗透在各科教学上,每个教师千万不能因分工不同而忽视了自身的德育责任,假如有人互相“推让”,怕担责任,那么,学校的德育永远是失败的。
[镜头三,暗访网吧]去年,我曾多次暗访一家网吧,学生的身影已屡见不鲜,且有增无减。于是,我就对本班学生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结果发现有:43.8%的学生上过网聊过天,12.5%的学生发表过自己的言论,5.8%的学生使用过缩写符号和其他网友说脏话,3.5%的学生偷看过别人的电子邮件。更可怕的是在这些学生中,竟有68.6%的学生没有选择“诚实守信”……
网络是一片没有国界、没有藩篱、没有管束、崇尚自我、放任自由的“开阔地”。它的隐蔽性、虚拟性和无约束性的负面效应将会导致青少年的道德失范、人格双重,为此,社会、家庭、学校应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发挥自身的优势,形成“三位一体”的网络文明系统,特别是学校更应与时俱进,正确引导,创新工作,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的冲击,网络道德的挑战,否则后果就不堪设想。
从上述事例中,我们不难看出,有些学校、有些同仁仍有对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出了事情吓了一跳的现象,难道这些还不令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吗?
二、更新理念,德育必须以人为本
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995年世界发展首脑会议指出:社会发展应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社会发展最终目标是改善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有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一条。由此可见,社会发展的人性化将会对教育产生极其深远的重要影响。
《中学德育大纲》中指出:“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与此同时,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文明礼貌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前途理想教育等等纷纷列入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大纲。德育外延迅速膨大,可以说,我国目前的德育是一种涵盖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大教育”。这种大教育就是要以人为本、自主发展、注重个性、承认差异,就是要在差异中创造和谐,在个体中自我发展。
德育以人为本具体表现在:教育即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作用,发展人的个性。总之,教育在不断地提升人的地位,这是发展的趋势,时代的需要。对此,我们必须更新观念,让每个学生在德育过程中幸福地成长,并能获得幸福的人生。
三、拓展思路,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
德育的真谛,就是要解决思想、实事求是,以创造思维导向不断认识和解决时代所提出的人的德性修养的新课题。因此,我们需要迫切改革政治教材、教法,评价体系等,加强知识性、科学性、教育性、针对性及能力的培养,让德育联系实际、贴近生活,最终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
首先,德育过程贯穿“三个注重”。
1.注重能力建设。为抓好学校的德育工作,学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政务主任为副组长、各年级、学科负责人为成员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指导、协调德育工作;建立了学校――德育办――共青团――年级段――班级体的德育网络,形成了人人齐抓共管的教育合力。为保持德育工作的长期性和连贯性,每学期初,我们都制订详细的创造“文明班级”、“三星级少年”、“合格小公民”等德育计划,周密安排好德育系列活动内容,期中督促检查,期末总结、评比、表彰等活动方案。
2.注意全程渗透。为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从小树立文明公民意识,在《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颁布后,我们就把公民道德建设基本要求进行细化、量化,并按年级段逐条分解,为帮学生明确每个阶段应达到的目标,我们还为他们个人成长建立纪录袋,帮他们树立“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的思想,激励他们积极向上,不断进取,争创标兵。
3.注重教师形象。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近年,我们深入开展“规范师德,铸造师魂”的读书修身活动;开展“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好形象活动;开展“创优良教风,树师德风范”的教师行为活动;开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学先进、比干劲的奉献活动。总之,每位教师在学生中都起到了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模范带头作用。
其次,德育环境构建“三个到位”。
1.学校主导到位。在加强学生德育过程中,我们十分重视优化教育环境,以“文化品位、现代气息,人文精神”为理念,制定了“净化、美化、绿化、文化”的校园德育基地。每个教室前都悬挂着伟人、名人、科学家的画像,学校四周墙壁都书写了德育标语、名人格言,增添了德育橱窗、板报,增设了学生阅览室,开通了教育网络,进而充实了德育内涵,陶冶了学生的情感,净化了学生的心灵。
2.家庭辐射到位。在争做合格公民的过程中,我们还组织学生创编家庭文明提示语的签名、征集活动。学生针对自己家庭、左右四邻的不文明现象,通过思考创编出家庭文明提示语,提醒自家成员或亲朋约束言行,倡导家长为子女健康成长做好表率,从而使不文明的言行在家庭中逐步消失。在这活动中,全校参与创编家庭文明提示语的有近千人,创编文明提示语800余条。
3.社区延伸到位。我校积极借助社区教育资源,让社区成为学生实践《小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旨在将德育工作延伸到社区,迈向社会。学校先后与社区敬老院、卫生院、派出所、文游台、盂城驿、市法院、革命烈士纪念馆等单位共建关系,聘请了校外辅导员10多人,构建了多元化、立体化、网络化的公民道德教育网。同时,我们还组织学生对网络传媒、交通安全的大讨论,通过研讨使他们明是非、懂事理、识真伪、常警惕、不误入。这样,提高学生的自身文明素养。
再次,德育内容围绕“三个重点”。
1.以社会公德教育为重点。每年招收新生时,学校总对新生明确提出培养十个良好习惯的要求,即:说了就要做(诚实守信);耐心听别人讲话(尊重他人);按中学生规则行动(规范行为);时刻记住自己的责任(明确职责);节省零花钱(学会节俭);天天锻炼身体(健康第一);及时地感谢别人的帮助(学会感恩);捡到东西要缴公(拾金不昧);做事有计划(成功必备);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讲究卫生)。这样,让学生有意识地通过实践、规范、约束、训练,逐步地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2.以知法守法教育为重点。每个学期,学校都聘请司法干部来校宣讲法律知识,市法院少年庭来校庭审,带学生到少管所了解少年犯的生活与学习,印发法律常识,举办法知竞赛,定期出刊法制专栏……这样,多方举措,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
3.以行为习惯教育为重点。①服务家庭,关爱父母,体验亲情。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步入社会的起点。帮他们开展“今日我当家”、“厨房学艺”、“接待来客”、“帮爸妈做家务”、“给爷爷奶奶做生日”等,这样既与家人同享欢乐,共担忧愁,又学会料理家政和孝敬长辈,弘扬中华民族的美德。②服务学生、关爱师长、体验温暖。如设置小导游、小卫士、小老师、清洁卫生员、图书管理员、文艺宣传员、报刊发行员、班级服务员等岗位,通过轮岗、换岗,学生们不但掌握了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而且培养了互助合作的精神。③服务社会,关爱弱体。体验责任。双休假日组织学生走上社会,了解社区的新人新事,感受社区的变化。帮军烈属书贴春联,为孤寡老人打扫卫生,行路让道,乘车让座,举止文明……把主动关心老弱病残者作为自己的应尽义务和责任,从小养成拥有爱心。④服务自然,关爱环保,体验快乐。我们把“爱绿、养绿、护绿”、“保护环境,讲究卫生”当作乐事来做。开展“绿色的校园”、“我和自然交朋友”等活动,开展“世界上只有一个地球”、“环保,从我做起”的大讨论,旨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动手能力。
总之,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要帮助学生在家庭、学校、社区中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学会一种本领,获取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对青少年的道德内化、健康成长真正地发挥“起航”、“导航”、“护航”的作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23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