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特征与管理策略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裴中岐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职教育在我国获得了蓬勃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而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一部分,既有当代普通高校大学生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又有其比较鲜明的特殊性。本文试图从高职院校的学生特征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生特征 管理策略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有着维护学校稳定、提高学校美誉度、增强学校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做好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关键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各项工作,知己知彼,有的放矢。一般来说,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来源于应届、历届的高考落榜生、职业高中毕业生、中专技校毕业生。其共同特征是“年龄较轻,涉世不深,基本上都处于二十岁左右的年龄,虽然是成年人,但是社会经验和社会阅历较缺乏,心理成熟度不高,只是成长中的成年人”。[1]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成熟,人格尚不健全。大部分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只是感性的、肤浅的,在信念上容易动摇,处理事情时缺乏理性的思考。古人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受不同家庭和环境的影响,都有自己与众不同个性与爱好。且作为当代大学生的特殊群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和特殊性,才能对之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
1.高职院校学生优势分析
作为现代社会的成员,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高等学校的大学生一样,在心理和行为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1.1具有强烈的求知欲。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是打算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一技之长,为将来就业作好准备,这说明他们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特别是对科技文化知识兴趣较高,对一些实用性技术、专题讲座、技能比赛等反映出极大的兴趣。并期望在一些科技和学术性活动中锻炼和提高自己。
1.2综合素质较高。高职院校学生虽然在高考中落榜,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但他们并非“低分低能”。在其他方面的优势比较明显,多才多艺者众。这要归因于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他们大多具有较强的交际能力、组织能力和领导才能,思维活跃,反应较快,容易接受新事物;特长生较多,有的还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如音乐、舞蹈、绘画、体育等。乐于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
1.3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向上。高职院校学生的心态是积极、进步、向上的。他们同样有志向,有抱负,有为美好未来而奋斗的愿望。不少学生认为人生价值是实现自我,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在他们眼里,缺乏素质和一技之长是难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的,因此,危机感和竞争意识也较为强烈。不少学生有较强的奉献精神,积极参加义务服务、助人为乐、无偿献血等社会公益活动。
1.4组织纪律观念较强。虽然大部分学生思想或行为上比较自由散漫,但还是能认识到“严是爱,松是害”的道理,知道对他们实行严格管理是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也是对家长的负责。所以,对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还是能够接受,对管理人员或辅导员的合理约束与管理也能正确对待,并能自觉配合管理,能比较自觉地遵守学校的纪律和各种规章制度,按照制度、规定的要求约束自己的行为。
2. 高职院校学生劣势分析
2.1自信心弱,自卑感强。一方面,由于高考的失利和不如意,另一方面,社会上对于高职院校的不正确评价,使学生入学后思想上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他们会觉得现实与自己美好的人生理想相去甚远,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是“二等公民”,上的是“三流学校”。这种“等级”阴影使得他们在肯定自我的同时,又觉得自己处处受人歧视,既满怀信心,又常常迷惘、困惑、怀疑自己;另外高职院校学生主要是高考落榜生、职高毕业生、技校毕业生,由于社会各方面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歧视,作为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他们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缺乏自信心。表现在学习上,就是经受不住失败的考验,一旦考试成绩不合格,就会自暴自弃,产生厌学情绪,出现旷课、迟到、早退、逃学或中途退学等现象。
2.2缺乏自律性,成绩不理想。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业成绩不良、思想道德滑坡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自律性较差。由于大学的学习主要靠自主,加上初高中长期养成的靠老师家长“催”的学习习惯,他们大多经受不住各种娱乐活动的诱惑,对于课外活动过分地投入,整天为组织各种活动而忙得不亦乐乎,从而耽误了自己的学业。而且在当今信息社会,高职院校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使得学校教育的权威影响力在减小,特别是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不少学生因沉迷于网络和游戏,影响了学业和健康。
2.3依赖性强,抗挫折能力比较差。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多是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的新一代,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一部分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在家庭不是皇帝就是公主。长期以来养成的“衣来身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使其虽已是成年人却仍过分依赖父母、师长,生活自理能力不强。男生“骄横”、女生“娇气”现象比较严重,受不得半点委屈。遇到一点挫折就容易放弃。在艰苦朴素作风,劳动观念,抗挫折能力方面相对较弱。
2.4违纪现象时有发生。学习目标不稳定,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当他们接触到社会上一些不健康的事物和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就容易模仿、跟随。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教育和疏导,他们就会以混日子、随大溜的方式对待大学生活,出现旷课、夜不归宿、抽烟、赌博、酗酒、过分热衷于恋爱之中等一系列违规行为,甚至处处和学校唱反调。
3.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对策分析
在现代社会,传统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发生了改变,学生因缴费上学,学生与学校关系变成了消费者与提供消费者关系,这就决定了学校既是管理者又是服务者。在管理思想和理念上,应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树立“严格管理,热情服务”的思想。以学生为中心,实现管理与服务相统一。根据以上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分析,笔者认为在管理上应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考虑:
3.1宏观管理策略。
3.1.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杜威将学校阐释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学校是社会的雏形或缩影,学校的一草一木、个体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成功的教育需要健康、活泼、多彩的文化环境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包括校园物质环境,如:建筑物、草坪、树木等和无形的心理环境,如:管理模式、学习氛围等。在育人的环节上,除了注重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外,更应该倡导环境育人。丰富而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能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理和精神环境,让他们较快地从高考失利的阴影中走出来,摆脱沮丧心态,能有效地推动学风建设,优化学生管理工作。
3.1.2树立院校、社会、家庭共管、共建的管理理念。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良好的教育效果来自于学校、社会和家庭所形成的合力,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里折射反映出来,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对于学生的管理,仅仅依靠学校严格的规章制度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家长和社会的支持与配合。 作为学生管理人员,有必要与学生家长保持长期的、定期的联系,学生在校期间,管理者应通过电话、信件、e-mail等方式与家长保持经常性联系,通报学生情况,及时处理问题,消除隐患。学生放假期间,提前通知家长做好学生思想工作,进行积极教育引导。在涉及到法律层面的问题上,管理者还应定期邀请相关人员来校进行法制教育。如交通法规教育,安全教育等。
3.1.3实行全日制、全封闭、军事化管理。鉴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高职院校不妨向民办高等学校学习,采用全日制、全封闭、军事化管理的管理模式,这也是由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殊性所带来的必然选择。在这方面,西安翻译学院堪称典范。“全日制、全住校、全封闭、全方位、全过程的准军事化严格管理模式”一直是西安翻译学院教育、管理学生的先进手段。虽然这种模式显得过于死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一部分人身自由,但在实践上是十分有效的,也是符合学生特点和实际的。
3.2微观管理策略。
3.2.1德育管理是核心。常言道:“管人先管心。”即管人要先管思想。要围绕理想、信念、人生进行成才意识和责任意识的教育,把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在奋发求知的同时,注重思想品德修养,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志向和抱负,构筑精神支柱,使之全面发展。在平时管理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和分析,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疏导,不断把正确认识、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观念导入学生的大脑中,帮助他们澄清各种模糊认识,净化思想灵魂,以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3.2.2建立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学生管理队伍,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根本。比如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是院校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是学生的向导,更是学生的朋友。辅导员自身的才华、品德、言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诱导和示范作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队伍或管理人员必须在政治素质、管理能力、心理素质、敬业精神等方面为学生做出榜样。有人提出作为辅导员班主任,要德行双馨;“做好班主任工作,要‘三化七心’即讲究人格化、人情化、人文化,要有热心、爱心、关心、诚心、细心、恒心和责任心。”[3]所有这些品质,都需要经过专业的学习和训练才能获得。
3.2.3严格管理,热情服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严格要求才是对学生真正的关心和爱护,才是对家长和社会负责。针对学生的各种不良行为,学校要制订相应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奖惩细则。同时,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心理、需要等实际情况,做到张弛有度、宽严适度。如很多院校制订《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奖惩细则》、《学生公寓管理细则》、《后勤管理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学生从公寓到教室,到图书馆、实验室,从校内到校外,都有章可循。[4]此外,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服务的对象,学校的各个服务部门要一切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牢固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以配合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2.4自我管理是重要途径。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对学生的管理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组织管理,属于外因;二是自我管理,属于内因。自我管理是在提高被管理者思想水平的基础上,使纪律约束、制度约束等有形的管理,逐步变成一种高度自觉的行为。它是学生在知、情、意、行四个心理过程中,实现政治上自主、人格上自强、行为上自律、生活上自理的能力。[5]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要遵循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尊重信任;既要有思想教育、舆论引导,又要有自我评估、自我锻炼。管理人员要善于为学生搭建自我管理的平台。如组织学生社团活动,宿舍管理,班级事物管理等,让所有同学有机会、有能力在这一平台上表演。自我服务、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在这种方式中,学生本身既是管理者,又是受管理者,学生在这种角色转换中大大提高了掌握管理的积极性,特别是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自己,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做人”。学生的主体和责任感也明显增强。[6]
参考文献:
[1]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
[2]孙 彤.组织行为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三汶.三化七心做好班主任工作[J].浙江师范大学.
[4]教学与管理[J].教学与管理出版社,2003,(10).
[5]张延华.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民办教育研究,2004,(1).
[6]孙丰荣.高校学生自我管理之我见[J].辽宁高等教育,1997,(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26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