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立宏
摘要: 学习热情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一旦对学习产生热情,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浓厚的学习热情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 物理 教学 热情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概念的建立与物理规律的发现,都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视实验,才能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1.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科研能力及合作精神,决不允许“一人动手大家看”这种“放羊式”现象的出现。为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独立工作、多动手的意识。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学生每做完实验都必须请教师检查其结果,打分后方可离开,凡无结果或结果不理想者,必须补做或提供条件让其重做,促使学生在实验中勤动手,也使学生们具有成就感。对于少数实验由于条件所限不能人人动手时,尤其强调分工合作,实行小组长负责制,争取小组成员一起协调配合完成。对每个学生的实验操作及报告进行严格评定,不及格的学生不能参加考试。我们这样做的结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深受学生欢迎。
2.丰富并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教学科研
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更新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科研,丰富教学内容。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概念的建立与物理规律的发现,都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视实验,才能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2.1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
例如,在讲授水不善于导热的内容时,在装满水的大试管里,放入一条小金鱼,并用网状物将其隔在试管的底部。当在试管上部加热沸腾时,底部的鱼还在自由自在地游动,说明水不善于导热。当在试管底部加热时,不一会小金鱼就会肚子朝天――死了,这说明水传热主要是通过对流来实现的。通过实验演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2.2用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悬念,然后通过授课解决悬念。
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学生情绪高昂,精神健旺,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欲讲内容,做一些随手可做的实验,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如在讲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时,可用易拉罐做成“水流星”实验,按照常规认识,当易拉罐运动到最高点时,水必往下洒,但从实验结果看却出乎意料之外,水并没有下落。接着使转速慢下来,学生们会发现慢到一定程度后水会下落,接着提出问题:要使水不落下来,必须满足什么条件?从而引入课题,使学生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进入听课角色。
3.教师授课时要有良好的教学艺术
3.1在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一些教学思想,主张一切教育都应该是令人愉快的,教育中思想和行动两者不应相互割裂。[1]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俏皮。课前,教师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声有色,才能带着愉悦的心情传授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产生所谓“爱屋及乌”的效应。
教师授课时,要有丰富的情感,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的情感,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也是教师道德情操的要求。一个教态自然的优秀教师,走进课堂应满脸笑容,每字每句都对学生有一种热情的期望。大多数学生的进步都是从任课教师的期望中产生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能增强他们的理智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
3.2教育学生留心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从现象中感知物理意义。
物理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很多物理定律和规律都是从观察中发现的。例如,牛顿通过对苹果落地的思索,发现了万有引力;伽利略通过观察吊灯的摆动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通过举例,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例如,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尾巴――铁链?在干燥季节里,在黑暗中脱下化纤衣服,往往能看到火星闪烁,这是什么现象?通过引导,学生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的解颐笑语,有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智中见志的特点和功能;生动有趣的实验,把“外在”的信息,即物理课题以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学生面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引人入胜,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以上是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为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所做的一些探索和经验。目前我国教育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对教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深知不进则退,面对这一现状,我们将不断努力,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尹俊华,庄榕霞,戴正南.教育技术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39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