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励

  摘要: 如何在新时代条件下做好《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工作是我们面临的严峻课题。教学对象的改变,教学条件的更新,要求我们建设全新的《外国文学》教学模式,如简化知识结构、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而在教学中注重人文精神的传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则是《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工作的核心。
  关键词: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人文精神教学模式创新能力
  
  随着社会的改革与变迁,大学生由原来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变成了终日忙碌。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兼职和找工作上,明显出现了世俗化和功利化的趋势,且外语过级和计算机考试也成为大学生毕业必须跨越的门槛,就业的压力使得人心浮躁。在这样的氛围中大学生已很难静下心来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和理论书籍。如何在新时代条件下做好《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工作是每一位外国文学教师面临的严峻课题。
  
  一、强化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强化是教学工作的核心。教师的教学不应该只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而应该是知识加上世界观的综合培养。人文精神是当代大学生应该秉承的精神火炬。大学生是最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一群,充溢着青春的骚动和纯真的理想,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他们很容易就会迷失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人文精神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
  人文精神是人类自觉弘扬人性与构建人格活动的一种意识反映与情怀流露。典型的人文精神是指那些在人类文化史上影响较大,由社会大群体广泛体现的人文精神,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文化思想先驱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外国文学尤其是西方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学一样具有浓郁的人文精神。从古希腊文学这一西方文学的源头开始就倡导人的自由精神、人的生命意识、本体意识和自由观念,再从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到二十世纪对人性回归的呼唤,几千年的文学历史一直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在完成文学思潮和艺术特征等知识点的讲述后,教师应该对外国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进行层层剖析,与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义感、荣辱观、是非观等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正确的审美意识,构建积极、健康、完善的精神世界。
  人文精神是抽象的,对作品中的人文精神的解读也会各不相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避免使讲解流于空泛。如在讲解狄更斯的作品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他的“仁爱”思想;在讲解雨果的作品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他的“人道主义”;在讲解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他的“托尔斯泰主义”……在这些具体作品的讲解和讨论中,学生会思考这样的问题:“究竟什么精神能够解决社会问题?”“为什么他们的精神探索以失败告终?”从而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的精神家园,成为一个有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
  
  二、改变教学模式
  
  以往的《外国文学》教学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们拿着讲稿“满堂灌”,虽然介绍了大量的知识和最新的学术信息,但是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常常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而且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外国文学》课程的课时被压缩,教师们已经无法铺陈开来讲课,更无法覆盖所有的知识点和相关内容。题库建设和教考分离制度的推行也使得教学任务变得更加严峻。所以,推行新的教学模式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工作。
  当代的大学生往往思维活跃,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强烈的求知欲望。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考方式,我将教学内容作了以下几方面的调整。
  一是在课堂上简化知识结构,重点理清外国文学史的发展线索,帮助学生获得一个整体的文学发展脉络,然后在各个国家文学史和重点作家的讲述中省略掉可以在书中找到的作家生平介绍,重点讲述作家的创作特点,着重分析一部该作家较为重要的作品,从而突出知识重点,使学生易学易记,快速了解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掌握分析作品的方法。这样既可解决课时少、任务重的问题,又有利于学生考试复习。
  二是采用比较文学教学方法。在全球化的多元语境中,学习和研究外国文学是为了了解外国文化和文学的发展状况,寻找各国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比较各国文化的异同,掌握世界上最新的创作方法和研究方式,促进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因此,对中外文学进行比较研究,在课堂上对中外文学进行比较讲解,有利于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考察各国文学的相互影响和内在联系,发掘文学的发展规律,评价各国文学的个性与共性。如在讲解“古希腊悲剧”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悲剧的不同,思考西方悲剧的创作特点和中国悲剧的表现方式;在讲解“神话”时,比较中西方神话的异同,思考中西方神话折射出的不同的价值观念;在讲解“诗歌”时,比较中西方诗歌的异同,思考中国有没有真正意义的史诗、西方的泛诗传统与中国的纯诗概念形成的原因等。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而且可以从宏观上把握文学发展线索,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是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学生接触外国文学不多,对外国文学和文化比较陌生,所以抽象地介绍和讲解往往使学生难以理解。随着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使用先进的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可以用图片和纪录片使学生快速了解外国文化背景,还可以通过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使学生对故事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关系有更清晰的理解。而且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有帮助。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欧洲有句俗语:“送人一条鱼,他可以饱食一日;教他捕鱼的方法,他可以受用一生。”单纯地传授知识,就像是只给学生一条鱼,这种方法已经不适应现在改革开放的社会进程。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学术探索的精神,多角度、多侧面地分析问题,甚至质疑权威、发现问题,都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形成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进而成为道德、人格、学识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材。
  在《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中,我采用研讨式教学方法。在一些章节的教学中提出思考问题供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问题。如对于哈姆莱特个性和行为的研讨、对简・爱中女主人公性格中的哥特因素的研讨、对巴尔扎克系列小说“金钱”主题的研讨等,这些研究与讨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都积极寻找与论题相关的学术论文,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辨和分析,举一反三,就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使学生养成参与教学的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且在讨论和研究中学生也能掌握学术研究的方法,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基础。
  在现有的教学改革基础上,教师还要思考新的问题,如怎样开拓信息渠道、了解更多的新的学科信息,怎样使教学工作更适应学生的多元化需要等。《外国文学》课程教学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考和学习的能力,并且在人文精神的浸润下形成乐观、坚毅、正直的品格。这也使得《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任重而道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47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