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习语的特点及其翻译方法简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冯保玲
摘要: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具有精辟、生动、优美、形象、通俗、寓意深刻等特点。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本文在比较与分析了英汉习语的异同基础上,就英汉习语互译的常用方法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 英汉习语特点翻译方法
习语除了固定的短语或表达法外,还包括口语体、谚语、格言乃至一些俚语。英汉两种语言同属较为发达的语言,故都拥有大量习语。英汉习语源远流长,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英汉习语反映了两个不同民族的不同的历史、经济生活和思维方式。英汉习语有着极强的概括和表现能力,形象生动,寓意深刻,韵味隽永,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1.英汉习语比较
1.1英汉习语的基本共性
1.1.1结构的固定性
习语从其结构来看,有其自身的完整性,其中各个组成部分是固定的,不可任意拆开或替换,如pull somebody’s leg(愚弄某人)不可变单数为复数;by twos and threes(三三两两)不可按汉语习语改为“by threes and twos”。又如汉语的“去伪存真”不能说成“去假存真”,“三言两语”不能说成“两语三言”,虽然前者和后者意思没有很大不同,但是相沿成习,习惯上人们说的是前者,而不是后者。
1.1.2语义的统一性
习语是语言中约定俗成、相沿习用的定型化词组,在语义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不能按字面意义来理解,如“胸有成竹”并非字面之义,而是比喻做事之前已有通盘考虑或周密计划。又如“沉鱼落雁”并非描述沉下去的鱼和落下去的雁,而是用来描述女性无与伦比的美貌。英语的习语也是如此,不能逐字理解,而应从整体认识其特殊性和习惯性,如:do somebody brown(使某人上当),show the white feather(显示胆怯)等。
1.1.3习语的习用性
习语的习用性指习语应用的广泛性,社会成员在各种交际场合和各种文体中经常使用习语,从而不断丰富习语。习语以其简短的形式、生动的形象和恰当的比喻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作为全民族的智慧结晶和全社会的语言财富,在广泛的范围里为人民大众所确认和应用,因此,很多习语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1.2英汉习语的基本差异
1.2.1风俗习惯的不同
英国人爱狗,视狗为伴侣,因此,常以狗的形象比喻普通人的生活行为,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中国虽然也养狗,但一般人在心理上厌恶、鄙视这种动物,常用它形容和比喻坏人恶行,如“狗腿子”、“狗仗人势”等。英国人和中国人信仰不同,英国人多信仰基督教,有不少习语与之有关,如:go to the church(做礼拜),power of the keys(教皇的权力)。在中国佛教是影响最大的宗教,习语有不少来自佛教,如“半路出家”、“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
1.2.2历史文化背景不同
英汉习语通常来自本民族的历代文献或民间口语。英语和汉语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习语的来源也各异。本国人虽能了解,但外国人常不知所云。比如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从事农业者占很大比例,因此,在汉语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农谚,如:“枯木逢春”、“斩草除根”等。英国是一个岛国,英国人钟爱海洋,所以英语习语中有很多来源于航海业,如: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drop anchor(抛锚;定居下来)等。另外不少习语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或诗文等,这类习语可称典故习语。英汉典故有各自的民族渊源,非三言两语能阐述清楚,如汉语习语:“三顾茅庐”、“未雨绸缪”等。英语中也有类似的习语,如:fly on the wheel(狂妄自大的人)等。
1.2.3比喻上的不同
英汉有许多同义或意义相近的习语,但由于它们是两种不同生活经验的产物,所以就不可能不明显地体现出两种不同语言形式,比如中国人常用习语“雨后春笋”形容一般事物的迅速发展和大量涌现,而英语中的同义语是like mushrooms(像蘑菇一般),这是因为英国不产竹,甚至连“bamboo”这个词也是引进来的外来语。诸如此类的习语比比皆是,如:never fish nor fowl(非驴非马),no smoke without fire(无风不起浪)。
2.习语的翻译
2.1直译法
直译,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原习语的民族特色、语言风格和比喻形象的方法。形相似、功能对等的习语很多,翻译时使用直译法能保持原文风格。如汉语的“纸老虎”直译成paper tiger,外国人看起来不但深明其义,而且觉得很传神,所以该词现已成为英美民族的正式语言。当原习语的隐含意义很明显时,读者可通过字面领悟它的含义,直译字面意义,如“雪中送炭”译为to offer fuel in snowy weather。类似这样的习语译文,读者只要用心体会一下,就会明白其隐含意义,不但保留了原文的形象,而且增加了阅读趣味。
2.2意译法
有些习语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来语句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也无法找到同义的习语借用,这时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读者所熟悉的另一个译文形象,从而转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译出隐含意义。
例如汉语中的“落花流水”通常指被打得大败,译成英文是to be shattered to pieces;“乌烟瘴气”形容情形混乱不堪,则可用chaos一个词来表达;“望子成龙”在英译时不能译出其形象,那么翻译成英文时就应该用简短的语句来形容该词的含义,如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同类的例子还有fight like cats and dogs,如果按字面意义直译成汉语,虽保留了原文形象,但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所以可以根据该习语在文中的意思进行意译,例如:We still love each other very much,but we fight like cats and dogs.(我们常吵吵闹闹,但仍很相爱)。
2.3借用法
因为人类在感情、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不免存在相似之处,所以英汉习语中存在着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近似,隐含意义则完全相同,也就是说,此类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这样的习语则可以采用借用法进行互译。如英语中的“Practice makes perfect.”与汉语中的“熟能生巧”,又如汉语中的“破釜沉舟”与英语中的burn one’s boats都来源于两国的军事策略,因此用法和含义都相同。
2.4节译法
在汉语习语中,常有并列的对偶结构,即用两个不同的喻体表达相同的寓意,前后含义重复,遇到这种情况就可用节译法处理,省去并列重复部分,如“铜墙铁壁”译为wall of bronze,不必说成wall of copper and iron,“长吁短叹”用节译法译为sighing deeply。
2.5增补法
“增补法”是翻译中最重要的变通手段之一,在翻译中可以同时兼顾习语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一些习语按字面意义被翻译成别的语言后,往往因其文化、社会、历史内涵而令人费解或产生混淆,但若单译其隐含意义又会失去其本义上的形象比喻和丰富色彩,这时就应该采用“增补翻译法”。
例如“树倒猢狲散”这个习语可译成:Once the tree falls,the monkeys on it will flee helter-skelter.其中“helter-skelter”(慌慌张张)是翻译时增添的成分,原文虽无其字而含其义,但添加部分可使译文形象突出、有声有色。再如:“盲人骑瞎马”可译成:A blind man on a blind horse - rushing headlong to disaster.另外,英语习语还常以缩略语的形式出现,如:Jack of all trades and master of none(杂而不精的人)。常常用“Jack of all trades”来表示;“Where there’s smoke”则是“Where there’s smoke, there’s fire.(有烟必有火)”的简化表达,如果翻译时拘泥于原文的简化形式而译成“只要有烟”或“有烟的地方”,许多读者就会不知所云。
3.结语
以上对英汉习语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论述了几种英汉习语的翻译方法。其实,无论对汉语还是英语来说,习语都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对习语的翻译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从整体大局出发,力争做到译文既保留原文的习语韵味,又能通顺、畅达地表达原意。
参考文献:
[1]冯庆华.英汉互译实用翻译教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罗斯.习语翻译法[M].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78.
[3]陈宏薇.新实用汉译英教程.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52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