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靖
能力的培养是训练口语的表达,学习说好普通话的基础,它不同于口头作文。所以小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和智力水平的发展。因此,我平时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培养小学生说话能力,主要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的。
1.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1.1抓好朗读和背诵。我们常常看到朗读能力强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强,因此,我特别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平时在教师的示范、指导、监督下,做到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能随着故事情节的起伏和人物的感情变化而变化,力求有声有色。
背诵是朗读的继续和熟读的必然结果。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应尽可能把书中的好文章记下来。这样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见识,扩大视野,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1.2表演课本剧。低年级教材中情节生动课文比较多,针对这一特点,每学一篇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我都要求学生编成课本剧分角色表演。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发展了学生的表演才能,而且使学生更近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
1.3积累好词佳句。在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积累和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在说话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学生只要能用上课文中学过的词句,我就大加表扬,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2.利用复述课文,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复述课文一般分为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这些有各自的特点和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特点和训练计划,选择合适的复述方式。我认为高年级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是比较适宜的。创造性复述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深化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充实内容。这符合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对于低年级,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利用听录音或听老师朗读短文,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例如,我在朗读一段短文后,要求学生抓住要点,按原文的思路说内容,并把内容说完整,把文中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这培养了学生的听话能力、记忆能力和说话能力。
3.以教材插图为内容,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小学教材图文并茂,图画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我抓住这一特征,以教材插图为内容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走进图中,成为“画中人”,同时用相关的问题激起学生说话的兴趣,以发展学生的语言。如春天来了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上都有什么?学生答:美丽的桃花、青青的枝条、小蜜蜂、蝴蝶、几个放风筝的孩子……接着让学生说一说春天都有什么景象,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这样学生既了解了春天的变化,又培养了说话的能力。
利用插图训练学生说话,分三步进行:
看: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从画面的景象特征判断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了解画面反映的主要内容。
想:引导启发,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借助问题进行观察和想象,从而理解插图及课文内容。
说:用普通话把观察和想象到的事物用完整、连贯的话正确地表达出来。
说话课是专门为学生的听说能力开设的。看图说话是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进行听说训练的一种方式。图画可以是单幅的,也可以是多幅的。这种训练形式多用于低年级。在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选图要贴近儿童生活,要有情趣,能激起学生观察的兴趣,引发他们说话的愿望。
第二,教给看图的方法,训练思维的条理性。观察单幅图,或由上到下,或由近及远,或从左到右,或从人物到景物,或相反。观察多幅图,要一幅一幅地看,不仅要看懂每幅图的图意,而且要能把几幅图联系起来思考,并能补充有关内容。训练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
第三,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在学生理解图画内容的过程中,要培养他们透过图画上的形象展开想象的能力及通过联想形成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总之,学生想象丰富、联想合理,有助于说出具体生动的内容。
4.寓愉快教学于说话教学中,重视说的训练
4.1扮演角色,激发情趣。低年级看图讲故事占很大的比例。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说话的兴趣,我按故事中的角色制成头饰,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有声有色的表演,激发了他们的说话兴趣。
4.2深入实际,丰富说话内容。低年级教材的编著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一个愉快的星期天》、《妈妈笑了》、《落叶》这些内容都从儿童身边取材。我就组织学生深入生活实际,亲自做做,认真地观察,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知识,然后在说话课上得到反馈。例如在教学落叶时,我让学生收集大量的落叶,观察其颜色、形状,然后让学生拼成叶图,最后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做画的,心情如何。这样在实践中丰富了说话内容,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彩的课外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如朗读比赛、故事演讲会、谜语大赛、文艺演唱会等多种课外活动。这既丰富了学生课外生活,又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57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