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月玲
摘要: 只有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促进数学教学改革走向成功。本文作者就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几点心得和体会。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小学数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如何把枯燥的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将小学数学这门学科变得生动、有趣、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让学生能乐学活用,这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尤其在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下,如何让我们周围的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教学,便成了数学老师应该着手思考、解决的一项课题。我就参加工作以来在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和认识谈谈一些看法。
一、教师的教育意识要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养成一种生活意识是十分必要的。这种教育的核心是注重知识的来源,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现在小学数学教材知识正由原来的系统太强,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密切,向实际生活相联系靠拢,使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达到同步;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对生活实践产生兴趣,并在实践中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生活,联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取,使教学回归实践,回归生活。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现有的数学问题,学生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不知所措。”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使学生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激发探究兴趣的同时,指点出探究的方向。例如,在教统计的初步认识时,我利用多媒体创设了一分钟内通过学校门口公路各种机动车的动画,配上喇叭声和车的行驶声,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物,如闻其声,加强了感知,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激发了思维。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对做过的事情印象最深,学习也一样,自己感受过的,想了解它的愿望也最强烈。所以,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数学情景来模拟生活,再现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数学化,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只有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让学生从生活中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解题的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探究生活问题,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教师要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趣味化、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1.写数学日记
学生运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新思想、新发现,可以系统地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找到成功的感受和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编写“我和数学”的故事,写“数学日记”,即让学生着重写自己学了数学后对数学的感受能力,考查学生有没有较强的“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逐渐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如:让学生写在家里用数学知识和爸爸妈妈做游戏;在商店,用数学知识购买东西;在公园,用数学知识观察周围的事物;在公交车上等生活中运用到数学知识的事;可以写,也可以画。这样既能让学生探究生活中的数学,明白数学知识不仅有用,而且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用,又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2.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新教材将“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沟通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是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验证、去应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从而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目的。活动的主题可以依据教材进行,也可以是自定的,包括教师提出的和学生自己提出的,但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如:调查“学生一周用几只铅笔,一共需多少钱”;“家里每天买多少菜,有多少钱,每样多少钱”,等等。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不仅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其它综合素养。
3.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是学生学会建立数学模型最终实现数学“生活化”的途径
学生抽象能力较好,就可以将生活问题变得清楚,转化成数学问题,容易解决。比如:要求拦河坝的体积,就要把它的横截面抽象成梯形;要求仓库的容积,就要把仓库抽象成长方体,等等。在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提供生活情景,让学生把生活情景编成数学题目;或是尽量少给学生提供模型,代之以适当的实物,使实物自然地成为学生课堂中的学习模型。抽象能力是学生沟通课内知识与生活实际的一种必备能力,抽象能力的提高,将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皮亚杰的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识发展是以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为基础的,并以已有方式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认知需要为动力。鉴于此,教师创设或提供教学情境应该恰到好处。这种情境既能引起学生的认知不平衡,又不过于超越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这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2)从教材的实际情况出发。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让学生在比较真实的情境中去体验、学习,但也未必每个知识的数学都要联系生活,去实践操作、尝试。数学源于生活,要符合生活实际,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生活,而是高于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必须根据教学内容,从教材实际出发,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恰到好处而又不生搬硬套。
总之,教学活动要“以人为本”。孩子们是渴望知识的,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乐中求学,学中探究的特点,孩子们都热爱生活,而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师应让生活中的数学走进课堂,使学生与数学近距离接触,培养他们的数学意识,让他们真正在生活中学到数学,并且把学到的知识为生活所用,使生活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具有魅力。
参考文献:
[1]刘须刚.小学数学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中小学教学研究,2006.5.
[2]曾丽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课堂生活化”.校长阅刊,2006.9.
[3]肖文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初探.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58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