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 苗

  摘 要: 本文通过介绍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指出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导入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从教学角度出发,提出提高学生语言文化能力的若干方法。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文化 导入
  
  一、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大学英语是为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所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教学虽然历经十几年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在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阶段的今天,其面临着新的挑战。多年以来,教师和学生把精力都倾注在语言形式上,在教与学方面对于文化认知缺乏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受到现有教学大纲的影响,注重培养英语作为辅助工具的能力,获取专业信息,而对学生社会文化能力方面则没有提出任何要求。另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多,课堂时间少,教师赶进度。另外,班级的人数较多,没有时间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此外,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一直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导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围绕四、六级题型展开训练,通常选用短篇文章或者段落加以分析说明,而不会选用大段关于英美历史、文化、政治方面的文章。这就使学生在学习英语中对非语言形式上的一些文化因素,如社会准则、价值观念等不够了解。鉴于此,我认为应该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引入文化教学的概念,加强对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培养。
  二、语言与文化关系
  要讨论二者的关系,首先要明确二者的概念。什么是语言?从语言的结构特征出发,语言是个符号系统,是一个由音位、语素、词和词组、句子和篇章等构成的层级系统。从语言的功能出发,语言是人们思维、交流的工具。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定义分为广义的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由人类文化价值观念所构成的知识体系,或是说通过社会习得的知识。
  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有的语言都是后天通过社会习得获得的,另外,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任何内容都是通过语言来反映,即人类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体现在语言的词汇和结构中。因此,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引入文化教学,就语言的形式和它所反映的文化内容来看,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由于汉语与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因此它们的语言形式差别很大,相应地,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也各不相同,这样,教师有必要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进行西方文化教学。目前,人们对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达成的共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文化知识和文化适应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震撼(culture shock),主要是指来自于两个不同文化差异而引起,可以发生在任何时候、任何新环境。当你到达一个地方觉得很陌生、很困惑,不知道自己的角色是什么、应定位在哪里?应怎么表现才恰当等,觉得很不舒服、很不自在时,就是“shock”。好像过去所有的经验在刹那间突然“短路”。很多时候,“文化震撼”会引起身体上的一些症状:如头痛、胃口不好、睡眠失调或者心理上的焦虑、沮丧。几乎每一个留学生都经验过文化震撼,只是有时当事人并不清楚知道自己正在经历或曾经有过。其实文化震撼并不是指突发一次即结束的“shock”的感觉,而是在一段时间内,密集式的有强有弱的震惊、仓惶和被冲击到的感觉。过去的文化背景和新文化差异愈大时,震撼的感觉就会愈强且愈密集。文化震撼的开始到结束,其实就是一个适应新文化的过程。如果全面了解目的语的文化知识,就可以尽可能降低这种“文化震撼”的冲击,快速适应新的环境。
  2.语言交际能力实际上是获得进一步的文化知识的必要前提和手段。前文已经提到了,任何文化信息都是语言承载的,只有语言交际能力提高了,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对方的文化,从而进一步融入当地社会。
  3.部分有明确职业选择方向的外语学习者为了适应学习结束后职业岗位的需求,需要某些外族文化项目作为专门的学习内容,特别要注意某些国家的文化禁忌,这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能够决定整个行动。例如,在国际营销中,一家美国公司为了表示对环境的关注和友好,作为形象宣传,将绿色棒球帽作为礼品分发给消费者,这一做法在美国促销时颇有成效。但这家公司以同样的方式在台湾促销时,却遭遇了失败。因为对台湾人来说,带绿色的帽子意味着妻子或丈夫的不忠。对不同文化的禁忌保持足够的文化敏感性并相应地调整营销策略对国际营销至关重要。
  四、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可行性
  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是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交流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伴随着学生由高中升入大学阶段,大脑发育到一定程度,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这使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成为可能。此外,文化导入可行性条件还包括两方面。
  1.文化的可习得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可习得的,那么相应地,文化就是可习得的。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文化,是受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影响的,并不能由他本人决定。那么生活在本民族文化环境下的我们,如何才能掌握英语国家的文化呢?只有通过有意识的学习才能获得比较成熟的客观条件。“通过学习,一个婴儿可以变成部落民,或印地安农夫,或纽约曼哈顿公寓里的居民。饥、渴、性等生物驱力,都永无止境地受到文化习尚的再塑造和重整”①。
  2.成熟的客观条件。
  学生方面,大学生入学时已经掌握了一定程度的英语词汇量和几乎全部的语法知识,他们完全有能力理解比较系统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这一点,我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已有深刻体会。虽然学生无法做到系统深入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但是理解大概意思基本无太大困难;教师方面,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因为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在交往中引发的误会时有发生,广大外语教师已经意识到,外语教学不仅是词汇、语法、四六级考试等内容的讲授,而且是一种注重语言的交际功能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教材方面,虽然大学英语没有专门配套的与课文相对应的文化教材内容,但是文章中所涉及的一些文化内容都以课文注解形式列出,根据注解,教师收集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并非难事。
  五、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主要方法
  前文充分介绍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那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怎样进行文化导入呢?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充分发挥教师的讲授作用,以教师讲解为主。
  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不断进行学习。“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在教学之余,应该花时间了解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目前,我们使用的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大学课本内容都是选取原汁原味的英文材料,所以课文即可用来学习语言,也可用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而且,教材编写者将容易引起学生理解困难的词语和表达及某些文化方面的术语都在文中用专门的篇幅加以注释,教师应该采用将文化材料与语言内容融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这样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一课Learning,Chinese Style中,作者通过比较中西方教育方法,指出每种方法的优点,最后提出应该采取一种更好的方法,把中西方教育的优点结合起来。作者在文中提到一个词,middle-class America(美国的中产阶级),编者给予了注释,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文中的注释,再查阅有关中产阶级的由来这段历史,以及西方中产阶级的现状,可以在课堂上进行适当扩展,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身实践体会加深了解,教师起辅助作用。
  目前,随着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的不断改善提高,大学英语教学也实现了多媒体设备的覆盖,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播放与文化背景知识相关的专题、短篇,稍微做解释说明,加深学生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此外,学生在课余时间,也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看英文电影、教学情景对话、听英文歌曲甚至听VOA,BBC新闻,学生既提高了听力水平,又了解了西方文化知识,可以说是一举两得。文化导入的另一个重要方法就是通过对目的语文学作品的大量阅读。我们知道,能够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都是该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是传统文化的积累,因此,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清晰地了解其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通过对比,发现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异同,为进一步的跨文化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转见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语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11.
  
  参考文献:
  [1]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语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2]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研讨会学术委员会.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论丛(上,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4]王英鹏.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能力的几点思考.外语界,1999,(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62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