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康清建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在教授小学生数学知识时,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实验,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应采用不同的问题情境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适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否则会适得其反。我结合自己多年的课堂教学经验,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
  一、问题情境设置,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思维是以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认识的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失衡―再平衡”的反复渐进过程。在新课引入时,教师应从学生认知结构出发,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考那些与已有的知识所不同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心理上形成认知冲突,从而打破原有心理平衡,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在问题情境中实现思维的过程,因而问题教学法的要旨在于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激情”氛围,使其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而且尽可能大大超出学生的预期,让学生怀着由惊奇所引起的理智上的震动进入认知活动中的探索。例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角色位置,借助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手段,从长方形、正方形“草地”面积计算的原认知出发,使学生心情愉悦地运用经验解决问题后,再适时将图形转化为一个平行四边形“草地”,出现了学生日常经验与已有知识发生矛盾的事实,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让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情感进入了一个愤悱的心理状态,从而形成了问题情境。这样由浅入深的情境,诱发了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激发了学生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从生活情景出发,为学生创设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可探索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使学生产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问题意识。如《方程与等式》这一内容,由于对天平熟悉,学生从多个角度提出了不同的问题。我由此引入课题,并抓住契机问:“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想知道什么?跟小组的同学说说看。”在此,学生带着已有的生活经验,自己去观察、发现;带着疑问,自己去体验、探究、交流。我适时引导、帮助,使学生探究的自主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又如:教“圆的面积”这一课时,我通过演示创设如下情境,在一片草地上一根绳子把一只羊栓在木桩上,羊在咩咩地吃草。学生感到很新奇,兴趣一下子就给调动起来。我乘机引导学生:“看着这幅图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积极思考纷纷提出问题:羊最多能走多远?羊走一圈有多长?羊最多能吃到多少草?等等。学生从观察到的有趣的问题情境中提出现实数学问题,激发了积极思考的动机,唤醒了创新意识,积极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不但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使学生产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问题意识,进而喜欢数学,激发他们积极探索,从而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因此,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创设情境。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编制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借助多媒体通过图像的形色、声光的动态感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运用三维动画技术,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孙悟空拿着一把米尺问猪八戒:“你能用这量出我的金箍棒多长吗?”猪八戒拿起米尺边量边数:一米、二米、三米……量到第四米时,猪八戒犯难了,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表示呢?此时利用常规教学手段,指名一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度,让其他同学人人动手,用直尺量一量桌面的长度,都会遇到猪八戒遇到的问题:不够一米或不够一尺的长度该怎样表示?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实际中确实存在着这些问题,怎么办?以引起急于解决的悬念,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进行推测和猜想,让学生通过实践自己去拓展数的范围。此时我认真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广泛讨论自己的见解,同时耐心听取学生的看法,保护、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情境创设中应考虑的问题
  1.创设的情境应是学生熟悉和理解的
  由于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就会产生一定的障碍。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帮助学生建构数学知识。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教育者完全无能为力,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正是丰富儿童生活经验,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
  2.情境应蕴含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当我们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和理解的情境,是否就意味着这是一个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情境呢?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有时我只注意了情境创设的趣味性、直观性,往往忽视了蕴含一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如何使情境创设蕴含一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呢?那就是让这个情境中总有一些数量或关系是不能直观感知的,需要通过分析、比较、推理等活动去发现。
  3.情境能激发学生真正地思考
  一个蕴含了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的情境,是否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情境呢?我认为,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不仅蕴含一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而且预设了这样一种矛盾:这个矛盾,突出了学生原有认知方式的不足和新认知方式的作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巨大力量,从而使学生实现对原有认知方式的不断反思和超越。当然,一个好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能使学生主动地融入问题中,积极地投入到自由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也能够化解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然而,我们在充分认识“情境创设”在教学中的作用的同时,也要防止认识上的偏差,并非所有课的导入及教学中都必须有一个“情境的创设”。
  4.避免情境缺乏数学味。
  要认清数学教学生活化不完全等同于生活重现。过多的无关活动不仅不利于数学化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掌握,而且会模糊学生的思维,失去情境创设的价值。情境创设要有“数学味”,要紧扣数学教学的内容。情境创设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不应对情境本身作过多的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5.避免情境过于牵强。
  我们不应只追求表面的热闹和花哨,而应力求创设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困惑、矛盾等情绪体验的情境,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识。
  6.避免片面追求情境化。
  一些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苦思冥想”,可是并没起到应有的作用。特别是一些低年级的孩子,往往被教师创设的情景所吸引,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的内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学生在生动具体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68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