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润泽
怎样指导学生读好书、好读书,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需探讨的问题。大量教学实践证明,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功夫。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把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根本。它体现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了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课堂教学的本体,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在朗读教学中的落实。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非常适合朗读。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受到熏陶感染。朗读有助于语言的积累。学生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语言仓库,锻炼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从而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所以,在教学中狠抓朗读,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读的兴趣
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领读、齐读、自由读、个人读、分角色朗读,等等。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每种形式读的特点,选择适当有效的方法来朗读。各种形式可以交替进行,富于变化,使学生感到新鲜,吸引人,充分地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读的兴趣。如讲读《惊弓之鸟》一课时,我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学生不仅读出不同身份的人物特征,而且加入表情和动作。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把课文读熟,而且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学生便兴高采烈、津津有味地准备,争先恐后地表演,在欢笑中不仅锻炼朗读水平,而且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更增强朗读的兴趣。
二、朗读训练重在指导
1.指导口脑并用读。
教师应要求学生见于书,入于耳,显于脑,并诱其发于心,诵于口,表于声,使学生情有所动,心有所感,神游所悟。如在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感情吟诵,然后逐步领悟:(1)色彩美――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瓜地,色彩鲜明;(2)恬静美――月光泻满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让学生尽情地想象、朗读。
2?郾抓住从整体到局部的方式进行朗读训练。
在教学中朗读的训练,应从整体入手,沿着篇、段、句子、词语的路子进行。如教《桂林山水》一课时,我是这样讲读的:(1)初读。让学生自由读全篇课文,初步领略一下“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学生读后对桂林山水总的感觉怎样。初读的目的在于了解课文内容的大概;(2)细读。让学生重点读三两个重点段引导学生抓住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通过反复的读,可知大海的动、西湖的静、与丽江的动而不觉动的对比,产生一种奇特的美,这就是细读产生的效果;(3)重点读。引导学生有重点地阅读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奇峰突兀,怪石嶙峋……体会桂林山水的特点,重点读课文,揣摩重点句段,词语,可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全面。
3.感受形象,体验情感。
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示的。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朗读可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实现的。想象是树立形象感的核心,是激发情感的关键。学生在朗读时,不仅要以语感出发,而且要始终伴随对具体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由想象开启的生活图景,比语言文字打开的天地更广阔,更具有形象感,因此更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
如教学二年级下册第5单元的课文《美丽的武夷山》时,课文讲“武夷山山势险峻,造型奇特,有的像玉柱,有的像火把,有的像鲜花,有的像竹笋”。教师教学武夷山的山水时那种静、清,结合自己见过的湖水来想象,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再说一说自己身边对大自然的一些破坏的做法,谈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热情。
三、评读与促进发展
在多种读的形式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在课堂中,教师们常用“赛”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如小组比、男女生比,等等。有赛就有评,在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主体意志是在具有真正主体地位之后而渐渐形成的,有了主体意志,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也才有了自己的思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做出不同的“解读”。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教师不应只是强调某个字词该读大声或是读小声,以免造成形式化、表面化的指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90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