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运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姚俊

  摘 要: 本文分析了高中学生喜欢体育运动却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心理的产生原因,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以建构主义理论激发学生新的体育运动兴趣点;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活动的新颖性,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关键词: 高中体育教学 建构主义 师生关系
  
  青少年学生有着喜爱运动的天性,但长期以来,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喜欢体育运动却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究其深层原因,一是在于形成体育兴趣的关键阶段是小学和初中,而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独立性相对增强,形成新的体育兴趣点的难度增加;二是由于有的教师的教学艺术性不强,教学态度不端正,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死板单一,让学生对体育课的教学失去应有的兴趣。既然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那么体育教师就应该对症下药地克服和避免以上误区,采用下列措施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
  一、以建构主义理论激发学生新的体育运动兴趣点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会发现,高中学生不像小学生和初中生那样可塑性强,喜欢接受新的体育项目和学习新的体育技能,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已形成较强的心理定势,在体育活动中往往对已经掌握的内容兴趣浓厚,能够自觉地学习和训练,而对于比较陌生的体育训练内容则不愿意练习。因此,如何教学会学生在原来的体育基础上建立起新的兴趣点,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和训练新的体育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健康水平,是摆在体育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就是要引导学习者在已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进行交流与沟通,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自我练习、自我体验、自我评价和体育集体活动学会团结协作,在合作学习中互相交流,互相评议,从而建立新的兴趣点,以极大的兴趣掌握新的体育技能。
  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体育教学过程可以分为引导性学练阶段、尝试性学练阶段和自主性学练阶段。引导性学练阶段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关键阶段,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温故知新的教学手段,积极引导通过学生通过自己组织活动,复习和运用以前已经掌握的体育教学内容,从而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求知的欲望,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在下一步的尝试性学练阶段,教师应该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动作,让学生经过思考进行自我评价,再让周围的同学给予评定,最后加以总结和完善,让学生在练习中验证所学的新的动作。学生通过参与学会了新的体育动作,就会尝到成功的喜悦,在这样反复多次的练习以后,就能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自己组织一些体育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产生新的兴趣点,从而大大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使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与学生交流沟通,教师首先要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发自心底地热爱学生,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中心,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以充满自信和激情的娴熟而规范的示范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人尽其才地发挥自己的体育特长,而不能总是以发号施令的态度,居高临下地指挥学生。高中学生更愿意接受老师和蔼可亲的形象和朋友的角色,而那种颐指气使的老师只能使学生敬而远之。
  三、提高教学活动的新颖性,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调查研究发现,高中学生对体育教学所选择的教学内容的关注与否,是决定是否对体育教学感兴趣的最大的决定因素。学生普遍喜欢新颖多样而又走在时代前列的体育运动项目,而对跑步、做操等单调而重复的传统体育项目缺乏兴趣。因此,教师就要在体育教学中留给学生施展自己能力的空间,想方设法地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新颖性,引导学生对每节课产生新鲜感,寓教于乐地让“喜新厌旧”的高中学生“乐”对体育教学中。
  1.设计形式新颖的体育游戏,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教师要根据高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创造性地设计公正而又具有趣味性和竞技性的体育游戏,引导学生通过游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去,规范自己的行为模式。例如“贴烧饼”游戏,要求被追的同学变换自己的动作,可以做仿生动作,如熊猫步、大象步、水牛步等,让在后面追赶的同学模仿,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运动协调性,又可以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提高体育学习兴趣。
  2.改革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形式,增强学生的运动兴趣。
  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全面增强学生体质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为了避免千篇一律的重复让学生丧失体育兴趣,可以改变这些运动形式,设计带有趣味性的练习步骤,重新唤起学生对这些体育项目的锻炼热情。例如在跑步运动中,假如一直不断地重复练习,会让学生觉得又累又烦。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依据高中学生比较争胜好强、喜欢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让学生按照8字形、S形等进行花样长跑比赛;或者插一排标杆或彩旗,进行不碰到杆子的绕竿穿插跑比赛,等等。通过充分发挥传统田径项目的竞技性,学生会感到原本乏味的田径长跑可以如此趣味横生,从而对跑步运动重新产生积极参与的欲望和兴趣。又如前滚翻的教学步骤可以设计为垫上就地十八滚,体会滚的意义,简单而又容易学会,而为了让学生体会团身的动作,可以让他们由同伴推滚向前,学生就可以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学会前滚翻的动作,化难为易地逐步达到体育教学的技能目标。
  总之,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以建构主义理论激发学生新的体育运动兴趣点;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活动的新颖性,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苏梅青,卢勤.浅谈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0,(04).
  [2]徐和庆.兴趣对学校体育长期效果的影响.哈尔滨体院学报,1988,(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05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