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谭 燕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和新课程的实验与推广,加大了教学改革的力度,也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新教材无论从内容设计上,还是从呈现形式上,都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皮亚杰说过: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教学。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一个课题――如何在有限的课堂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那么,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就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它的研究可以显示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新走向。针对本地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小学数学教学。
(1)课前预习。预习是学生在教师授课之前的预先学习,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了解学习内容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必由之路。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必须增强对预习重要性的认识。
那么课前预习什么呢?怎么预习呢?总结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我认为有以下两点:①通读数学内容,动手圈、画知识要点,了解主要内容。数学课本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依据,阅读时要逐字逐词逐句地读,不能走马观花、一目十行,要注重理解,可边读边划,划出重点,划出不懂的地方,可使用统一符号,如重点加“・”(着重号),难点加“△”,疑点加“?”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整体上了解新的数学知识,还可以使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②对主要内容进行分类,对需要用到的旧知识进行复习。数学知识是连续的、不间断的,新旧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可见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③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学生结合例题、练习题,既让学生能检验自学效果,圈点不明白之处,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以做到课堂听课时有的放矢,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2)高效课堂。“高效的课堂”是教师永恒的追求。所谓“高效”, 是指教学用最少的时间促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课堂是教学的第一场所,是教师和学生近距离交流知识信息的教学活动空间。由于学生人数众多,个人的领悟能力、身心素质、学习兴趣、组织纪律性等高低有别、参差不齐,能否有效地管理课堂直接关系到教学效率的高低。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如果不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课堂如果管理不好,就会影响教师的讲课,影响学生的听课,影响教学效率的发挥。因此,课堂管理是任课教师的基本功,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中不仅是引导者、促进者,更是组织者、管理者。良好的课堂管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科学的管理来提高教学效率:首先,注重教学方法。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可以活化教学素材的呈现形式。低年级教师可以把动画、童话、故事、游戏等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入课堂,也可以创设有一定主题和角色的社会化游戏。中高年级教师可以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经验去解决。其次,科学的学法指导。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认识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
(3)课后小结。课后小结就是上完课后对一节课的各方面进行总结。这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必要的。对于学生而言,进行课后小结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掌握的知识情况,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也明白了不足之处,从而更激发了自学的兴趣,并把小结后的不明白的地方及时反馈给老师。老师就当天的课做好小结,然后,应该及时反馈,公正评价。美国著名专家西蒙说:“只有当学习者知道学习的结果如何时,才能发生学习兴趣”。教师要及时了解预习结果,及时反馈,最好在当堂、当天给予评价,在学生记忆最鲜明、希望知道结果的心情最迫切,趁热打铁才最容易奏效。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改革的呼唤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 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只要我们从预习着手,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课中、课后在师生配合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必将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及数学整体素质的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13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