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课堂提问中应注意的几个“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伟东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有益的、有效的提问,一定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反而则是“徒劳的提问”。有效的提问方式不囿于以下六种,还有待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创新和完善。
  关键词:掌握;控制;巧设;创激;跨度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5-0190-01
  
  课堂提问做为一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每一个中学教师都必须掌握的教学技能。因此每个教师都应该让自己熟悉一系列的提问技巧。怎样提一个好问题,什么时候题问题,是提问技巧中的核心问题。课堂提问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之一,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集中反映,也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中心环节,更是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一个好的问题犹如一条纽带,不仅会将师生间的认识和感情紧密联系起来,架起师生双向交流的桥梁,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课堂上教与学的和谐发展。美国的一些教育学家认为,“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实在是有很深的含义的。
  物理课堂教学离不开“问”,有些教师上课存在着不少“徒劳的提问”,主要表现在:1目的不明确;2零碎不系统;3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承受能力;4不给学生思考余地,没有间隔、停顿,或自问自答;5随口而发,最典型的莫过于那种满堂脱口而出的“是的是”“对的对”之类的问题,学生也只是简单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等,课堂貌似热闹非凡,气氛活跃,实质提问和思维的质量低下,流于形式。
  基于此种情况,笔者认为有必要探讨一下课堂提问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掌握难度
  课堂提问,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其次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找到问题的切入口。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三个层次的关系是:
  人的认识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换,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易,则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太难则会使学生失去信心,不仅无法使学生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使提问失去价值。为什么有经验的老师提问,总能于不知不觉中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然后逐渐提高难度,最后圆满地完成任务?笔者以为他们是在“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上设问的。这样有助于原有认知结构的巩固,也便于将新知同化,使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并最终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
  提问前,教师既要熟悉教材,明确教学的目的要求和考试要求,又要熟悉学生,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结构。针对学生的疑点和知识关节点,合理组织相关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促进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同化,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完善。老师设计的问题要紧扣教材,从教学目标出发,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确立关键性的问题,不能四面撒网,漫无边际。问题的难易要适度,要符合学生的物理学习基础和认知水平,设计的问题既不能让所有的学生答不出,也不能简单地答“对”或“不对”,要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就摸得着”。
  二、控制频率
  一讲到底被认为是“填鸭式”教学,是不可取的,而频繁的提问却往往借着“讨论式”的幌子而被人们容忍。事实上,提问过多,教学的重点、难点难于突出。有专家指出单一的课堂提问,在越高的年级使用应该减少一些。也就是说,在高年级使用单一的课堂提问弊大于利。有的老师在一节课中会有上百次提问,但都是一些浅易的提问,如“是不是”、“懂不懂”等或自问自答。根据心理学原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不可能持续较长或很长时间。据观察,学生一节课只能集中25―35分钟左右,所以你应该把一节课中最需要提问的精心设计成二三个问题并设置一定的情景,加以提问,让学生有兴趣地参与思考、讨论。问题解决了,这节课就完成了,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因此教师的提问次数应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三、巧设坡度
  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课堂提问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层层递进,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未知区”向“最近发展区”最后向“已知区”转化,然后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新课程的物理教学倡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而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之一就是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就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开始。所以,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抓准时机,巧妙设问,问在学生最需要之时,问在一触即发之机,为顺利突破难点搭好台阶。
  四、巧选角度
  在设计提问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作多角度的设计,并依据教学目的和显示实际选择最佳角度。问在学生“应发而未发”之前,问在“似懂非懂”之处,问在学生“无疑有疑”之间,这是问的艺术(罗增儒语)。
  例如:在一杯糖水中再加入一小勺糖,糖水的密度怎样变化?学生往往会用密度公式ρ=m/V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加入一小勺糖后,糖水的质量m变大了,体积V也变大了,根据公式很难得出答案。不妨巧选角度提问:“糖水中加入糖,糖水变淡了还是变甜了?”学生回答:“变甜了。”我们知道密度越大的糖水越甜,从而很容易找到答案:糖水的密度变大了。
  五、创激亮度
  所谓创激亮度就是提出的问题,讲究感情色彩,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情景,使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新的信息相互冲突而产生心理失衡,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到迸发,这样的提问特别能打动学生的心。在学生的脑海中激起思维的浪花,从而把知识的甘泉注入到他们的心田。
  六、注重垮度
  课堂提问时,问题的设置应具备一定的跨度,即紧扣教学内容的中心环节,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前后衔接。从问题、知识的相关性,确定新问题、新知识的跨度与贴连。并且保证跨度适中,如果跨度太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反之,跨度太大,不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浮现较多的相关知识,从而难以完成知识的转接,难以作答,相应地会挫伤学生思维和回答课堂提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有益的、有效的提问,一定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反而则是“徒劳的提问”。有效的提问方式不囿于以上六种,还有待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创新和完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40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