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职学生德育中实施教育惩戒的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莫恩平
摘要:教育中提倡教育赏识,也要提倡适当的教育惩戒,赏识和惩戒需要共存。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但没有惩戒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赏识能激励学生,但惩戒也能遏制学生的不良行为。本文从教育惩戒在中职学生德育的实践思考中入手,围绕惩戒有法、惩戒有爱、惩戒有度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中职学生德育;教育惩戒;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5-0010-02
教育倡导激励、赏识教育,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坚决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这种观点近年来有点被过分的夸大,在事实上一味的赏识激励对学生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弊端。因此教育中应提倡赏识教育,也要提倡适当的教育惩戒,赏识和惩戒需要共存,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但没有惩戒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反观中职学生的素质,普遍不如普通中学的学生,他们不仅学习成绩较差,更为重要的是相当多的学生品行习惯极差。他们平时自以为是,我行我素,听不进家长和老师的劝导;情感淡漠,很少关心他人;缺乏责任意识,放任散漫,不懂得自尊与自律。如果再一味片面地追求赏识教育,那么这些学生将有可能变得狂妄自大,麻木不仁,目无法纪,毫无责任心。这种让人无知无畏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是值得我们深思并警醒的。所以,“玉不琢不成器”,教育赏识应当倡导,但惩戒教育同样不可抛弃。
一、“教育惩戒”内涵界定
教育惩戒:惩戒,《辞海》中解释为“惩治过错,警戒将来”。教育惩戒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教师依据法律法规或学校章程,对学生的不规范行为(包括校内、外行为)进行惩戒。教育惩戒有别于体罚或变相体罚。它是不伤害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前提下,让学生自我反省错误行为,勇于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并承担相应的后果,促使学生自我醒悟,自我完善,并警示、教育其他同学,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二、实施教育惩戒的策略研究
(一)无情中融爱心实施教育惩戒
教育赏识和教育惩戒都是爱的教育,赏识能使自卑之心开出自信的花朵,能使懦夫变成勇士,但如果没有爱的惩戒就不是真正的师爱,是残缺的爱。教育惩戒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为了完善学生,使他们知道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不能破坏规定和规则,行为止于犯罪的边缘,这是教师的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别样的爱。
教师实施教育惩戒时,要以爱为前提,并要把爱自始至终渗透其中。首先,教师要有爱心和高尚的师德,要以身作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学生进行惩戒时,要惩戒有因、惩戒有度、惩戒有爱,要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有一颗宽容的心和健全的心理,不把学生分成等级和好坏,更不用功利的态度对待学生,做到凡事有理有据,坚决禁止各种用美丽的“外衣”包装下的“另类惩戒”。其次,教师要有惩戒的技能和技巧,以尊重、关爱学生为出发点,以不违背师德要求、不伤害心灵、不损害人格为底线,要经过冷静思考,采取恰如其分的惩戒措施,千万不可因为学生经常违纪违法,而故意甚至是恶意地去惩戒学生,惩戒学生的出发点不是为了使学生感受痛苦和耻辱,而是让学生心悦诚服地不“愿”再犯类似的错误。惩戒的背后应是深深的期待与真诚的关爱。第三,师生双方要建立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了感情基础,关爱就会融于惩戒之中,教师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特殊的爱,就会从惩戒的形式上得到传递,学生在接受惩戒的过程中感觉到的是一种刻骨铭心的关心和爱护,从而发自内心的对自己的错误有所认识,带有一定的感激也会从心底油然而生,从而产生对老师责任的敬畏。
惩戒是无情的,但是在“惩戒里传递的信息其实并不缺乏爱。”
(二)习惯中求逆反实施教育惩戒
学生作为社会有机体的一分子,社会有权力要求其接受教育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同时赋予了教师教书育人的任务,教育惩戒正是教师完成教书育人任务的需要之一。惩戒有其一定的教育意义,是维持学校纪律,搞好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既需要依靠教师个人的素养、威信以及春风化雨般的谆谆教导,又需要有一定的纪律、秩序和组织管理形式作保证。因此在平时习惯性的常规教育中,有必要对那些经常违犯校纪校规,损害其他同学的受教育权的学生实施惩戒,让他们体验犯错误后应该受到惩罚,真正认识到犯错误后应该承担的责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法纪观念,同时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
(三)法治中讲人本实施教育惩戒
1.细则制定要民主知情
“没有规矩,无以致方圆。”无矩可循,无法可依的“人治”会使教师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造成政策的随意性,很难把握惩戒的度和量。所以,要制定制度,形成“法治”。但惩戒应民主,公开的惩戒更应当充分发扬民主。
学校从新生始业教育开始就要求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相关校规校纪。但校规校纪只明确了打架斗殴等重大的违纪行为的处理方式,对课堂讲话、课堂睡觉、迟到早退等行为都只作了原则上的规定,班级还需明确处罚细则。班主任要组织班级学生,让他们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讨论出一套赏罚分明的“班级公约”,最后让学生们举手表决,通过后还需进行一阶段的试运行,最后在完善后才正式实施。在讨论制定“班级公约”中,一方面能让学生形成共识:在“公约”面前,人人平等;遵守纪律,可以获得奖励;违犯纪律,就要接受惩戒;另一方面通过集体表决,获得学生群体的道德支持,能产生强有力地约束力,最终让学生实现自律和他律。
2.惩戒实施要尺度合适
(上接10页)
教育说服、赏识,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对于许多学生是适用的;但恰当的惩戒制度对一些另类的学生是更适用的,因为惩戒制度会让自制能力很差的他们心里有所顾忌,不敢再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久而久之,就会习惯成自然,使之在不知不觉中改恶从善,养成良好习惯,教育惩戒正是对正面教育的有效补充。可教育惩戒也是一柄双刃剑,如果教师随意实施,就和体罚无异,会失去其教育意义,如果教师实施时注意合适的尺度,那它就能发挥劝善、警示、激励的教育功能。因此,实施教育惩戒要选择最佳时机,做到适时,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时,内心都有接受惩罚的准备,内疚与不安的心理导致他们急于求助,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他们愿意为自己的愧疚担负责任,取得心理平衡,一般这时候恰是教育良机;在惩戒力度上要把握好分寸,宁可不及,不可过分,一次成功的、具有激励性质的惩戒,可以促进一个人,使他一生受益,一个伤人自尊、令人消沉的惩戒,可以使人一蹶不振,失去前进与向上的动力,由此可知,惩戒要适度;惩戒还应根据一定的法规、一定的对象,采用一定的方法,做到适法,不当的惩戒容易让受惩者不服,从而很难产生“戒”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军训是每个高中生必须要体验的必修课,更是实施教育惩戒的最佳时机。我校德育处根据中职学生平时纪律松懈、娇惯、不吃苦、刁蛮等不良现状,要求高一、高二学生每年必须参加为期7天的军事训练。这一特定的情境就是对学生进行行为矫正的教育良机。军训前,学校就军训的纪律和强度做了全面的宣传,使学生在思想上有充分的认识。军训过程中,学校要求教官对顽劣的学生,在“模样凶、出手轻、无后患”的原则下实施一定的教育惩戒,并建议他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性和个体特征,既要不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又要帮助学生促进个体健康的发展。要求教师全力配合教官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发挥出教育惩戒教育与制裁的双重效果。在教官“强硬”和教师 “温柔”的齐头并进中,学生学会了服从,学会了付出,也学会了担当责任。在最后的成果汇报中,学生们一个个军姿飒爽、精神饱满地接受了检阅,在队伍中最闪亮的明星则是那些和教官发生过冲突的学生。在烈日下他们变黑了,但他们的站姿更直了,他们的眼神自信了,他们的内心充实了,他们更懂得了有付出才有收获的道理。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真真切切的体会到,对那些顽劣的学生,运用适时适度的教育惩戒是矫正他们不良行为、促进他们积极奋进的一剂良药。
3.方法措施要得当灵活
教育惩戒是虽然具有教育功能,但教师在处理学生违纪时,要避免那种主观、武断和随意实施惩戒的做法,要因时因地因情,多一点“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角度、感受去考虑,科学合理、公平公正地实施教育,从而使文明、责任、合作的意识真正深入学生的心中。在教育惩戒中要灵活性和多样化地实施,这样既要维护纪律的严明性,同时也要让受教育者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教育惩戒的多样化具体表现在实施过程中,让受教育者有一个选择心理过程(即让他们在心理上能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能接受的方式),从而能达到行为纠正的目的。如:早上迟到。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套餐(A、补读B、打扫卫生C、做好人好事两件)。实践表明,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灵活机动地实施惩戒,这样既能维护“班规校纪”的严肃性,更能形成遵守纪律的共识。
教育惩戒也是教育的一种方式。教无定法,教师只要能把学生教育成“人”,只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科学合理地运用教育惩戒又有何妨。教育惩戒应为有意之为,应为有心之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4233.htm